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创新是续修新时代志书的客观要求

来源:37作者:崔厚贤时间:2006-09-06分享:

  创新是修志事业发展的永恒动力,新的时代要求续修在总结经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新时代为志书创新赋予了新内容,续志要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突出记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续志还要有新的运作形式,要强化专家修志的作用,取史、鉴之长为修志服务,让志书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截至1999年,安徽省三级志书165部(卷),累计一亿六千多万字,在全国率先完成,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安徽省政府的表彰奖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指组组长李铁映同志还题词“终志以资盛世”予以鼓励。这套志书基本符合“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行文规范,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感”的质量标准,颇受社会好评。但是,由于第一届社会主义新志书是在理论准备不足、人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完成的,无疑还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按照“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的要求,安徽省政府于2000年正式启动全省三级志书的续修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续志工作也拉开了序幕。如何编修新一届志书?时代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锐意创新。

  一、创新是修志事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续修新时代的志书,同样要发扬传统,锐意创新,把修志事业推向更高更科学的水平。志书是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在2000多年的方志史中,志书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与创新阶段:秦代以前偏重于历史,汉唐时期偏重于舆地,自宋以后则形成史志合一的“史志体”。就“史志体”的方志而言,它孕育于秦汉,定型于两宋,发展于元明,隆盛于清代,民国时期又有所创新。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部地方志的发展史,就是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创新是修志事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历史发展的周期性告诉我们,事物的前进发展,就是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形成无数“圆圈”衔接起来的无限的链条。地方志同样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链条,每届修志都是链条中的一环,各个环节是依靠继承与创新想连接的。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新的动力,推动修志事业向前发展。

  新时代客观要求续修志书要锐意创新。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全球正在兴起的现代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产,而且也改变着整个人类生活的面貌。发展中的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志事业同样处于变革之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时代客观要求我们要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形势,在继承传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手段,编修与时代相称的新志书。[Page]

  创新要突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续志着重反映近20年的社会情况,这20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20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胜利之后如何巩固、如何发展、如何改革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难以解决的大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只有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把准时代脉搏,修好续志。所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修志工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为志书创新赋予了新内容

  要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扩大、逐步深化的过程。开放自建立深圳特区开始,到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再到申请加入WTO,实行全面开放,与世界接轨。改革自经济体制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自安徽农村开始,再向城市工商业,进而向文化、教育、卫生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等各个领域推进。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中共十三大进而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续修志书要加大记述改革开放的力度,不但要设专门篇章记述改革开放,而且要将改革开放的精神贯穿于其他各个篇章之中,以体现改革开放是时代的特征,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

  要突出记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上届志书一反旧志“重道轻艺”的倾向,强化了经济建设的记述,这是必要的,续修志书仍要坚持。续志不仅要记述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同时要克服上届志书经济偏重、文化偏轻的倾向,加大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分量.记述文教体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要注重记述人们精神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民风民俗、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进而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深层变化的时代特征。

  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上届志书认真贯彻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在具体行文中人与活动分离,见事不见人。续修志书一定要强化以事系人的原则,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与决策人物、模范人物和科技英才等代表人物的活动相联系。志书行文必须具备“人、时、地、事、因、果”六要素。坚持主体意识,使志书中每件史事都能突出人的地位。上届志书主要为本籍人物立传的原则失之偏颇:一是有封建社会光宗耀祖、荣耀故里之嫌;二是影响客籍人物与当地人的融合及其工作积极性。在续修志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只要是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尽可立传而不问其籍贯。对在本地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后调走了的人物,详记在本地工作的片断、略写他乡事迹就行了。当然,人物入志非常敏感,人物传、人物表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以事系人也应注意其代表性、典型性,防止损坏主体形象。

  要强化志书多方位的服务功能。上届志书“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得到了一定体现,但志书的功能仍然偏窄,以至出现了轰轰烈烈修志、冷冷清清发行的尴尬局面,从而挫伤了修志工作者的积极性,影响了修志事业的发展。要强化志书多方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让志书从比较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去,成为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案头书,有益当代,惠及子孙。志书出版发行之后,要下功夫编成简志,便于发行,便于利用。还要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对志书资源进行再开发,编写专辑,奉献读者。[Page]

  三、创新呼唤续志运作的新形式

  续修要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修志机构组织实施的体制下,强化专家修志的作用。上届修志形成的体制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众手成志,其优点是部门修志积极性高,责任心强,搜集资料面广,专业志成书多;但缺点也相当突出:部门志的色彩较重,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资料堆砌,数字失控,志书质量难上档次。现在续修志书,鉴于最近20多年档案完整,资料齐全,加之电脑的应用,提高了修志效率,使人海战术成为过去,专家修志成为可能。因此,续修志书要实行主编负责制,遴选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担任主编,集责权利于一体。编纂人员由主编组织,修志费用、成书时间、志书质量标准由责任书确定。同时要强化契约机制、奖励机制、市场手段与法律责任,从而保证主编负责制规范有效地施行。对成绩突出的主编要给予奖励。鉴于市县修志机构编制少、资源缺,合理的方案是志办主任兼任主编,或由一名副主任兼任主编。这样,对志办主任和副主任的人选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续修要取史、鉴之长为修志服务。历史、方志、年鉴是姊妹学科。年鉴的优势是一年一鉴,反映迅速,便于利用。史书的优势在于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志书要取史、鉴之长,创自家之新,使质量有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跨地域、跨行业、大市场、大社会的事物不断涌现,一种新的体例——专题也应运而生。续志要灵活运用专题形式,组织好社会调查,写好这些当今最鲜活最具时代感的新篇章。

  出光盘、上网络,使志书走向市场,这是当前方志界最大的创新课题。光盘是最新的文化载体,能融文本、图像、声音于一体,且容量大,携带方便。网络是最新的传播媒体,能资源共享,且传输快捷。两者具有纸介质志书无法比拟的优势,方志界要增强高科技意识,积极出版方志电子版,建立网上方志馆,提高方志的利用率,把方志部门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态的开放的地情信息中心,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我省三级志书全面完成之后,就将电子版志书和省情资料数据库建设提上了工作日程,目前进展顺利,即将面世。

  新时代呼唤志书创新,又为志书创新提供了新观念、新材料、新手段和新市场。创新是续修新时代方志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锐意开拓,勇于创新,编修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方志。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原载《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