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天,男,1942年6月生,河南省汝州市人,1942年6月毕业于汝州师范学校。1962年7月参军,1964年10月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战士、文书、政治教员、指导员、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干休所政委、武装部政委。1985年10月转业到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曾任办公室副主任、地市县志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机构改革,他出任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市县史志工作处处长等职,同时担任《河南史志》主编,兼任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秘书长、副会长。
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于平天一开始从事行政、党务工作,做一些为修志服务的工作。1989年3月,他由办公室副主任调任地市县志研究室副主任,直接从事修志编纂工作。角色变了,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尽快熟悉修志业务,胜任工作。他发挥了不怕吃苦、勇于奋进的军人本色,扑下心来,向书本学习,认真钻研史志编纂理论;在修志实践中学习,通过审阅志稿,发现问题,多动脑,善思考,勤动笔。很快,于平天就由外行变内行,完成由军人到志人的转变。在地市县志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市县史志工作处处长这个岗位上,他参加评审市(地)志、县(市)志、城市区志及部门志、专业志、乡村志110多部,审阅市(地)、县(市)、区志送审稿100多部。先后在《河南史志》、《中国地方志》、《河北地方志》、《黑龙江史志》等方志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新方志评论文章80多篇。著有《方志杂论集》、《志鉴探说》两本文集。
1991年底,原《河南史志》主编退休,于平天接任《河南史志》主编。他坚持“研究方志理论,探讨修志方法,交流修志经验,服务修志事业”的办刊宗旨。在办刊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市地县史志办修志机构,采取以一个或两个单位的稿件为主,包一期的办法,把刊物坚持办下来。1992年以后,《河南史志》除经常性的“领导讲话”、“史志论坛”、“工作研究”、“经验交流”、“年鉴编纂”、“风土民情”、“志坛群英”等栏目外,还开设了“新志述评”专栏,对新编志书进行了专题评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总结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的经验教训;开辟“为现实服务”专栏,刊登读志用志方面的情况和做法,总结推广修志工作为现实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1996年6月,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换届,于平天被推选为第四届协会秘书长。他积极贯彻办会宗旨,认真落实“推动理论研究,开展成果评审,组织学术交流,培训队伍”的任务,把协会工作与市县史志工作处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为领导当好参谋,认真落实协会的工作任务,使协会工作更好地为修志工作服务。他参与了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与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联合评定1995年度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参与了“河南省短期志编纂研讨会”、“河南省市地年鉴编纂研讨会”、“河南省乡村志经验交流会”、“河南省厂矿企业志编修研讨会”和“河南省续志编修研讨会”。他还参与由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和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编纂的《新方志编纂概论》、《续志编修探论》,担任《河南省新编地方志提要》一书执行主编(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和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联合编纂)。他还主编了《续志实用手册》、《续志篇目集锦》。
于平天荣获1991~1996年河南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直机关1997~1999年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修志工作先进工作者”。其修志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中国当代志坛群星集》(第二集)。
2000年11月,省直机关第二轮机构改革,于平天为给年轻人腾出位置,提前退休。但他仍心系史志工作,离岗不离业,每天审阅大量志稿,笔耕不辍,时有真知灼见发表。现仅将他发病的前一年(2004年),他发表的作品展示在史志界同仁面前,看看一位退休后的花甲老人,一名志坛老兵离岗后,是怎样争分夺秒,废寝忘食,不惜心血,为方志事业做最后一搏的:2004年于平天发稿记录:1.《喜看续志体式百花初现》,《广西地方志》2004年第1期;2.《续志凡例应写出个性特色——由阅读12部续志凡例所想到的》,《河北地方志》2004年第1期;3.《续志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问题》,《上海志鉴》2004年第2期;4.《丰南县续志四议》,《河北地方志》2004年第3期;5.《精神文明在续志中的设置1题》,《三门峡史志》2004年第2期;6.《续志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想》,《黑龙江史志》2004年第5期;7.《续志怎样记述重大决策和施政纪略》,《河南史志》2004年第4期、《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2期;8.《对〈西畴县志〉(1989~2003)编写篇目的修改建议》,云南《文山史志》2004年第3期;9.《从四部续志总述看编写模式的多样化》(此稿于2004年7月寄出),《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1期。
2010年4月15日,于平天将自己大量征收并珍藏多年的史志资料、书籍、刊物等共计248册(本),无私捐献河南省方志馆。
“梅花香自苦寒来”,客观地讲,于平天文化程度不高。然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牢记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教诲,相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正因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努力工作,他在部队能够由战士成长为团级干部。转业到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及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后,他长期战斗在史志编纂工作第一线,指导全省市县史志编纂,任务繁重,他勤奋努力,铁心修志,很快驾轻就熟,成绩斐然。退休以后,于平天心系修志大业,对上门前来请教的修志同行热情接待,对送来的评审稿仔细阅读,经常发表史志文章,继续为河南省史志工作贡献其绵薄之力。
于平天出身农家,在乡村生活成长,读书学习,耳濡目染,吸纳了中国农民禀赋,淳朴、勤劳、善良、睿智。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宽厚博大的胸怀,舍已为公的操守,严谨细致的作风。转业到方志界,广泛汲取今古精华,铸就了高尚的气质,完美的品格,为驰骋志坛创造了了有利条件。仅就此素养而言,水滴石穿,也非一日之功。
于平天热爱修志工作,矢志不渝,他将珍贵的资料捐献出来,既是为河南省方志馆增砖添瓦,也对现职从事史志纂修工作的后生晚辈们寄予厚望。他甘当红烛,充当阶梯,任凭后来者站在肩头上,继续向上攀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修志事业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生生息息永不尽竭的光荣事业”,方志事业“要连绵不断,代代相济,薪火承传”,我们从老一辈史志工作者手中接过担子,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