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工作动态 > 省级动态

中原崛起60年纪要

来源: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时间:2009-09-28分享:

1949年

  河南省、平原省相继成立,先后建立两省各级党政军机构。全境解放,迎接新中国诞生。集中力量剿匪反霸。40个县开始土地制度改革。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加强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禁烟禁毒。开展生产救灾。全省总人口4174万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02亿元(包括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划归河南省的地区在内,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18.73亿元,工业总产值2.29亿元。粮食总产量71.35亿公斤,平均亩产46公斤,人均产量171公斤。河南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雪峰(3月兼)、张玺(5月任),省主席(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吴芝圃(5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3月任)。平原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潘复生(8月任),省主席晁哲甫(8月任),省军区司令员刘致远(8月任)。

1950年

  全面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镇压反革命活动,清除国民党统治的影响。禁赌禁娼。贯彻婚姻法。改善公私营关系,调整工商业政策,大力恢复工农业生产。全省总人口4282万人,比上年增长2.5%。基本建设投资538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5.23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农业总产值2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工业总产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55%。河南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张玺,省主席吴芝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张玺(4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平原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潘复生、吴德(7月任),省主席晁哲甫,省军区司令员刘致远。

1951年

  继续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与健全农村基层政权。城市进行民主改革,活跃市场。深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大张旗鼓地进行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面开展淮河治理工程。大力进行生产救灾。全省总人口4342万人,比上年增长1.4%。基本建设投资7425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农业总产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工业总产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52.1%。河南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张玺,省主席吴芝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张玺,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平原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吴德,省主席晁哲甫,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吴德(1月任),省军区司令员刘致远。

1952年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和爱国增产节约竞赛。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复查与民主建政、中共党组织建设。城市进行民主改革。活跃初级市场,发展私营商业,健全供销合作体系,完成经济恢复任务。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撤销平原省建制,所辖区域划归河南、山东、河北。全省总人口4371万人,比上年增长0.66%。基本建设投资7546万元(含中央项目5238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01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水平,比1949年增长85.6%。其中:农业总产值30.18亿元,比1949年增长60.9%;工业总产值8.83亿元,比1949年增长285.6%。河南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张玺、第一书记潘复生(11月任),省主席吴芝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张玺、潘复生(11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平原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1月任),省主席晁哲甫,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潘复生(1月任),省军区司令员刘致远。

1953年

  学习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贯彻中央“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方针。继续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和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开展新“三反”运动。取缔反动会道门。做好土地改革复查结束工作。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编制、执行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完成第一次人口普查。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全省总人口4425万人,比上年增长1.2%。基本建设投资1.84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2.64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业总产值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工业总产值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全省水旱成灾面积1297万亩。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省主席吴芝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潘复生,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

1954年

  继续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大力支援国家在河南的重点建设工程,抽调大批干部转向工业建设。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全面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组织发展工农业生产,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战胜黄、沁河特大洪峰。全省总人口4560万人,比上年增加3.05%。基本建设投资2.80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6.08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农业总产值33.5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工业总产值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省主席吴芝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潘复生,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

1955年

  全省掀起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化高潮。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级党政机关开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运动。“一五”计划方案出台,工业生产超额完成计划。全省总人口4652万人,比上年增加2%。基本建设投资2.9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9.57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农业总产值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7.3%;工业总产值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8.4%。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省长(人民委员会时期)吴芝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2月以后为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主席潘复生。河南军区(3月以后为省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毕占云(3月任)。

1956年

  全省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私营工商业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各项建设事业有很大发展。全省总人口4733万人,比上年增长1.7%。基本建设投资6.52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0.48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因遭受严重水灾,完成34.73亿元,比上年下降3.6%;工业总产值1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省长吴芝圃,省政协主席潘复生,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

1957年

  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经济建设“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支援国家在河南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省总人口4840万人,比上年增长2%,比1949年和1952年分别增长18.3%和10.73%。基本建设投资6.9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4.04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比1949年和1952年分别增长85.6%和38.5%。其中:农业总产值36.96亿元,比上年增长6.4%,比1952年增长22.5%;工业总产值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比1952年增长93.4%。“一五”计划期间(1952~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5%。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省长吴芝圃,省政协主席潘复生,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

1958年

  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和中央第一次郑州会议精神,开展全民整风运动和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组织国民经济建设全面“大跃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发展地方工业,支援农业。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农村食堂化”。全民“大办钢铁”、“大办农业”、“大办水利”,急于求成出现浮夸风和“共产风”。战胜黄河特大洪水。全省总人口4943万人,比上年增长2.1%。基本建设投资16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农业总产值39.01亿元,只比上年增长4.1%,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76.6%下降到54.5%;工业总产值32.60亿元,比上年增长90.9%,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194.6%,大大超过全国增长78.8%的速度。粮食总产126.5亿公斤。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吴芝圃(5月任),省长吴芝圃,省政协主席潘复生,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

1959年

  贯彻中共八届六、七、八中全会及中央两次“郑州会议”精神。整顿人民公社。全省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经济建设继续坚持“大跃进”。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全省总人口4979万人,比上年增长0.72%。基本建设投资18.6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5.55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农业总产值35.55亿元,比上年下降8.9%;工业总产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53.4%,重工业总产值增长72.2%。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省长吴芝圃,省政协主席潘复生、吴芝圃(2月任),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

1960年

  继续坚持经济建设持续“跃进”。反“五风”继续整顿人民公社,进行“民主革命补课运动”。苏联撤走援助专家。恢复农村集市贸易。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连年下降。市场物资严重短缺,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出现非正常死亡,总人口负增长125.3万。安排城乡人民生活,开展生产救灾,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全省总人口4818万人,比上年减少161万。基本建设投资19.42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9.98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总产值31.65亿元,比上年下降11%;工业总产值5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省长吴芝圃,省政协主席吴芝圃,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

1961年

  全面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整风整社,缩小社队规模,停办公共食堂,安排群众生活。压缩城市人口。加强农业,恢复生产,争取经济状况好转。全省总人口4830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基本建设投资4.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0.92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43.4%。其中:农业总产值21.18亿元,比上年下降33.1%;工业总产值29.74亿元,比上年下降49%。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减产,粮、棉、油、麻总产都低于1949年。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刘建勋(7月任),省长吴芝圃,省政协主席吴芝圃,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

1962年

  认真贯彻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继续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工业和农、轻、重比例,压缩城镇人口,稳定市场。对错误处理的干部进行甄别复议,调动积极因素,争取形势好转。全省总人口4940万人,比上年增长2.07%。基本建设投资3.0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6.95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7.8%。其中:农业总产值2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工业总产值22.66亿元,比上年下降23.8%。“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2%。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7%。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长吴芝圃、文敏生(7月任),省政协主席吴芝圃、刘建勋(7月任),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

1963年

  继续调整国民经济,市场供应逐步好转。广泛开展“学雷锋”运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试点。恢复和发展山区生产。提倡计划生育和晚婚。全省遭受严重水灾,大力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全省总人口5036万人,比上年增长1.9%。基本建设投资3.90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6.70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略减0.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63亿元,比上年下降6.8%;工业总产值24.07亿元,比上年增长6.2%。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长文敏生,省政协主席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张树芝(7月任)。

1964年

  全省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开展城市“五反”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农村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大四清”试点和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的面上“小四清”工作。完成第二次人口普查。开展“学习焦裕禄”运动。现代豫剧《朝阳沟》在京演出成功。全省总人口5099万人,比上年增长1.04%。基本建设投资6.28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8.18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农业总产值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工业总产值2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长文敏生,省政协主席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65年

  继续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面开展农村“四清”运动。全面完成经济调整工作。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加速发展山区生产建设,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全省总人口5240万人,比上年增长2.7%。基本建设投资5.08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7.23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7%。其中:农业总产值36.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工业总产值40.74亿元,比上年增加37.9%。1963~196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0%。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5%。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长文敏生,省政协主席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66年

  普遍开展学习焦裕禄和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兴起,“破四旧、立四新”,群众组织蜂起,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受到严重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全省旱情严重,进行抗旱救灾。全省总人口5386万人,比上年增长2.8%。基本建设投资5.0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59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农业总产值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工业总产值49.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文敏生(9月代),省长文敏生,省政协主席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67年

  受上海“一月风暴”影响,“造反派”夺权之风刮遍全省。许多党政机关领导人被批斗。在“文攻武卫”口号的煽动下,各派群众之间的武斗日趋严重,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省总人口5507万人,比上年增长2.2%。基本建设投资3.3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4.61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其中:农业总产值4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工业总产值46.01亿元,比上年减少6.4%。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革委筹备组组长刘建勋(8月任),省委第一书记文敏生(代),省长文敏生,省政协主席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68年

  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开展以“清理阶级队伍”为主要内容的“斗、批、改”。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工宣队”进驻大、中专学校和文化单位。城镇居民下放农村安家落户。知青下乡掀起高潮。工农业生产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市场供应紧张。建立省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全省总人口5665万人,比上年增长2.8%。基本建设投资3.56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8.07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6.9%。其中:农业总产值45.12亿元,比上年下降7.1%;工业总产值42.95亿元,比上年下降6.7%。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革委主任(革命委员会时期)刘建勋(1月任),省委第一书记文敏生(代,1月免)、省革委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刘建勋(10月任),省长文敏生(1月免),省政协主席刘建勋(1月免),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69年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以整党整建为中心,继续进行“斗、批、改”,全面清理阶级队伍。撤并政府工作机构,砸烂公、检、法,开始下放企事业单位,关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大批机关干部和教职员工下放农村劳动。动员民兵参加焦枝铁路会战。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开封市含冤去世。全省总人口5860万人,比上年增长3.4%。基本建设投资8.42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3.96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农业总产值4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工业总产值为57.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革委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0年

  全省继续进行“斗、批、改”,进一步开展“整党建党”。开展“—打三反”运动和批陈整风。精简各级机构,“五七”干校兴起,干部下放劳动。改变部分企业领导体制,一批中央和省营企事业单位下放。大力发展“五小”工业,焦枝铁路建成通车。全省总人口6026万人,比上年增长2.8%。基本建设投资15.31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3.7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农业总产值51.0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工业总产值8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6%,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中共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1年

  恢复建立各级党组织,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开始清查“五·一六”分子,揭批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继续进行整党建党。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将省内高等院校下放所在地,实行省地双重领导。新建郑州“二七”纪念塔落成。全省总人口6195万人,比上年增长2.8%。基本建设投资14.10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62.17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农业总产值7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工业总产值为8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3月任),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2年

  全省继续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废除入学文化考试。继续开展整党建党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郑州邙山提灌站竣工,“引黄济津”开始供水。全省总人口6344万人,比上年增长2.4%。基本建设投资13.2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71.38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总产值7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工业总产值96.52亿元,比上年增长8.5%。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3年

  广泛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各级中共党委和革委会的工作部门逐步恢复和健全,撤销对公安、铁路、煤炭等部门的军事管制。全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全面展开,本省11所、省外93所高校同时在河南招生。计划生育和人口发展规划列入各级党政议事日程。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全省总人口6517万人,比上年增长2.7%。基本建设投资13.9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85.31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农业总产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工业总产值100.31亿元,比上年增长3.9%。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4年

  全省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发生唐河“马振扶中学事件”和郏县“大有作为公社事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再次出现混乱局面,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受到影响,市场供应日趋紧张。全省开始大规模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改建成功。全省总人口6647万人,比上年增长2%。基本建设投资15.3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4.74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总产值85.40亿元,比上年增长0.5%;工业总产值109.34亿元,比上年增长9%。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5年

  贯彻“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方针,调整省委领导班子,撤销省革委生产指挥部,着手各条战线的整顿,加强财政管理和钢铁、电力生产,国民经济迅速回升。驻马店、周口、南阳、许昌四地区遭受“75·8”特大洪灾,大力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和群众性的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巩县回郭镇被誉为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全省总人口6758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基本建设投资17.2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1.85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业总产值为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工业总产值为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四五”计划期间(1971~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9%。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6年

  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出现倒退。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逝世。支援唐山大地震灾区。庆祝粉碎“四人帮”,掀起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群众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全省总人口6852万人,比上年增长1.4%。基本建设投资14.2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0.32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0.2%。其中:农业总产值9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工业总产值95.94亿元,比上年下降21.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

1977年

  继续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央调整充实省委、省革委领导班子。中断10年的“人大”、“政协”工作得以恢复。恢复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全省总人口6957万人,比上年增长1.53%。基本建设投资17.04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35.98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其中:农业总产值93.03亿元,比上年下降1.4%;工业总产值14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9%。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革委主任刘建勋,省政协主席刘建勋(11月任),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尚坦(7月任)。

1978年

  继续深入开展“揭、批、查”运动。整顿中共党组织,调整各级领导班子。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制定发展国民经济10年规划,继续开展工业学大庆和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批判“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实现又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全省总人口7067万人,比上年增长1.5%。基本建设投资19.7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55.54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农业总产值9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工业总产值156.71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超额完成了计划。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段君毅(10月任),省革委主任刘建勋、段君毅(10月任),省政协主席刘建勋(10月免),省军区司令员尚坦。

1979年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省工作着重点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正式起步。调整国民经济,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逐步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继续纠正冤假错案,进一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改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全省总人口7189万人,比上年增长1.7%。基本建设投资18.2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72.87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总产值1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工业总产值169.93亿元,比上年增长8.4%。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9月任),省革委主任段君毅(9月免)、省长(人民政府时期)刘杰(9月任),省政协主席赵文甫(9月任),省军区司令员尚坦。

1980年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继续调整国民经济,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加强物价管理,稳定物价。全省总人口7285万人,比上年增长1.34%。基本建设投资18.37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94.58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总产值1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工业总产值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五五”计划期间(1976~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省长刘杰,省政协主席赵文甫,省军区司令员尚坦。

1981年

  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落实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在城乡全面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国营工交企业普遍推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贯彻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全省总人口7397万人,比上年增长1.54%。基本建设投资19.87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16.63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农业总产值121.2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工业总产值195.39亿元,比上年增长6.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1月免)、刘杰(12月任),省长刘杰、戴苏理(3月代,12月任),省政协主席赵文甫,省军区司令员尚坦。

1982年

  学习贯彻中共十二大会议精神,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整顿企业。检查财经纪律,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继续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开展“科学技术年”活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完成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整教育结构,加强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战胜建国后黄河下游第二大洪峰。全省总人口为7519万人,比上年增长1.62%。基本建设投资19.86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86.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总产值168.24亿元,比上年增长0.4%;工业总产值2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7.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杰,省长戴苏理、于明涛(12月代),省政协主席赵文甫,省军区司令员尚坦。

1983年

  省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调整省、地(市)领导班子。调整行政区划,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级政权组织。开展整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和抵制精神污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中原油田攻关会战。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成功。全省总人口7591万人,比上年增长0.96%。基本建设投资18.72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40.5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农业总产值20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工业总产值236.64亿元,比上年增长8.4%。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刘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杰、赵文甫(4月任),省长于明涛(代)、何竹康(2月代,4月任),省政协主席赵文甫、王化云(4月任),省军区司令员尚坦、战景武(5月任)。

1984年

  继续开展整党,进行县级机构改革。市、县、乡三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河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进行厂长负责制试点。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生产。实行扶贫开发,开展生产救灾。全省总人口7668万人,比上年增长1.01%。基本建设投资27.1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91.5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农业总产值2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工业总产值26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刘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文甫,省长何竹康,省政协主席王化云,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

1985年

  调整中共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继续进行整党,整顿干部作风。深化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普法教育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活动。承办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全省总人口7746万人,比上年增长1.02%。基本建设投资36.33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67.6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农业总产值245.9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工业总产值32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5%。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7%。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刘杰、杨析综(4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文甫、张树德(6月任),省长何竹康,省政协主席王化云、宋玉玺(5月任),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

1986年

  继续坚持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化、完善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实行退休费社会统筹。省直机关机构改革继续进行。调整扩大市管县领导体制。全省进行县、乡整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打击经济领域严重刑事犯罪和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郑州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创建文明村镇。开展生产救灾。全省总人口7848万人,比上年增长1.32%。基本建设投资37.04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38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总产值259.49亿元,比上年下降4.3%;工业总产值47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杨析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树德,省长何竹康,省政协主席宋玉玺,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

1987年

  贯彻中共“十三大”会议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进行经济体制、科研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公布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加强高等学校和工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整顿报刊业。豫南抗洪抢险。全省总人口7969万人,比上年增长1.54%。基本建设投资39.74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8.2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农业总产值3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工业总产值59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杨析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树德,省长何竹康、程维高(7月代),省政协主席宋玉玺,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

1988年

  以深化企业改革为中心,实行优化组合,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政府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始城镇住房改革试点。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建。发生抢购商品风潮,实行主要副食品价补。全省总人口8094万人,比上年增长1.57%。基本建设投资53.5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50.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农业总产值370.67亿元,比上年下降1.5%;工业总产值779.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杨析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树德、林晓(5月代),省长程维高(1月任),省政协主席阎济民,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李广生(5月任)。

1989年

  部分高校学生上街游行。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制止部分城市社会动乱。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展科技扶贫。开展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中原航空公司成立。全省总人口8231万人,比上年增长1.69%,与1949年4174万人相比40年翻近一番。基本建设投资53.53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4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8%。其中:农业总产值449.8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工业总产值9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杨析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晓(代)、杨析综(4月任),省长程维高,省政协主席阎济民,省军区司令员李广生。

1990年

  进一步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推广农业双向承包责任制。强化农业基础,落实“科技兴农”。强化企业管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李鹏总理视察河南。推动中原城市群振兴。完成第四次人口普查。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考察干部,调整各级领导班子。“中国第一屏”在亚运会主会场建成。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集中开展“扫黄”行动。全省总人口8649万人,比上年增长5.08%。基本建设投资52.28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38.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农业总产值5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工业总产值1036.73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9%。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2%,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6%。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杨析综、侯宗宾(3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析综,省长程维高、李长春(6月代),省政协主席阎济民,省军区司令员李广生、朱超(6月任)。

1991年

  确定“一高一低”战略目标。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展向农业战线10面旗帜和工业战线10面红旗学习活动。加强横向经济联合,组建跨地区大企业集团。南涝北旱,抗灾自救。城市开展“三优杯”竞赛。吴静芳荣获中国唯一南丁格尔奖。郑州商界爆发“商战”。辉县百泉成为全国最大药市。全省总人口8763万人,比上年增长1.32%。基本建设投资79.71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7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7%。其中:农业总产值5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工业总产值12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侯宗宾,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析综,省长李长春(代,2月任),省政协主席阎济民,省军区司令员朱超。

1992年

  深化企业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私营经济。首开两个内陆陆运口岸,大力发展海外企业。发展畜牧养殖业。解决豫西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开始实施“希望工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省总人口8861万人,比上年增长1.12%。基本建设投资98.29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0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农业总产值57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总产值16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侯宗宾、李长春(11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析综、林晓(12月代),省长李长春、马忠臣(12月代),省政协主席阎济民,省军区司令员朱超。

1993年

  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县级综合改革步伐。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评选“河南省明星村”活动。开展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活动。平抑稳定物价。全省总人口8946万人,比上年增长0.96%。基本建设投资151.51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1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41.04%。其中:农业总产值67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工业总产值24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49.5%。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长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晓(代)、李长春(4月任),省长马忠臣(代,4月任),省政协主席阎济民、林英海(4月任),省军区司令员朱超。

1994年

  出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打响扶贫攻坚战。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朱镕基副总理来郑召开冀鲁豫三省经济工作会议。省直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工时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治理淮河污染。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全省总人口9027万人,比上年增长0.91%。基本建设投资238.55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320.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其中:农业总产值8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工业总产值343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1.2%。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长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春,省长马忠臣,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朱超。

1995年

  朱镕基副总理考察农业生产和夏收工作。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试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流通体制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邮电通信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八五”计划。推广“富民工程”。安置小浪底库区移民。全省总人口9100万人,比上年增长0.81%。基本建设投资319.47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02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其中:农业总产值13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7.65%;工业总产值47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23%。“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9.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0%。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长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春,省长马忠臣,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朱超、王英洲(6月任)。

1996年

  各项改革继续向前推进。改革税收会计制度,财政支出实行零基预算。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江泽民来河南视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抗洪抢险。全面启动依法治省工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郑举行。开展卫生执法年活动。全省总人口9172万人,比上年增长1%。基本建设投资409.90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89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4%;工业总产值5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7%。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长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春,省长马忠臣,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王英洲。

1997年

  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格局。工业经济处于发展速度最快、总量规模显著扩大时期,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大。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邓小平逝世。河南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位。加大反腐败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庆祝香港回归祖国。黄河小浪底实现截流成功。全省总人口9243万人,比上年增长0.77%。基本建设投资457.41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352.2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总产值1710.12亿元,比上年增长6.48%;工业总产值56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7.3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长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春,省长马忠臣,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王英洲。

1998年

  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精神。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连续6年实现“一高一低”目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黄河协作区9省11方第十一次会议在郑州召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省三级干部会议召开。全省军民奋力支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抗洪抢险。安阳遭特大暴风雨雹袭击,8市33县发生严重夏蝗。全省总人口9315万人,比上年增长0.78%。基本建设投资530.08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644.33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其中:农业总产值1823.0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工业总产值58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长春、马忠臣(2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春、任克礼(1月任),省长马忠臣、李克强(7月代),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王英洲。

1999年

  江泽民来豫视察并主持治黄会议。开展“三讲”教育。胡锦涛、温家宝、朱镕基分别来豫考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省医改方案出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结硕果。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庆祝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全面启动。反对邪教“法轮功”。新建30处自然保护区。郑州民警勇斗持枪歹徒。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省总人口9387万人,比上年增长0.77%。基本建设投资515.87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8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农业总产值1906.75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工业总产值589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马忠臣,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克礼,省长李克强(代,2月任),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王英洲。

2000年

  隆重举行世纪庆典。加大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全省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交通、电信、农网、畜牧、麦种、棉种、生态农业亮点纷呈。省直机构改革启动,地区行政公署完成历史使命。完成第五次人口普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基本结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破千亿元大关。河南省国企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十年植绿硕果累累。重组高等院校,郑州有了全国第一所本科民办学校。汝官窑千年之谜被揭开。全省奋力抗击春旱夏洪。全省总人口9488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基本建设投资594.82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70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5%。其中:农业总产值198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工业总产值671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8%。粮食总产量410.15亿公斤,平均亩产303公斤,人均产量435公斤。“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马忠臣、陈奎元(10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克礼,省长李克强,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王英洲、杨迪铣(10月任)。

  注:2000年前后,统计口径逐渐发生很大变化。为便于对比研究,2000年以前所用数据统一于老口径,2001年踏入新世纪以后采用了新口径。2000年按新口径统计的主要数据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5.76亿元,比上年增加151.54亿元。完成生产总值5126亿元(居全国第5位,前有广东9662.23亿元、江苏8582.73亿元、山东8542.44亿元、浙江60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9.0%。

2001年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帮扶“三农”,四级干部驻村入户。市县乡机构改革。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全国优质小麦和重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世纪考古大发现河南名列全国第一。开启中原文化沿海行。粮食总产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抗旱救灾。全省总人口9555万人,比上年增长0.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7.76亿元。完成生产总值56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4.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2.33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748.69亿元,增长10.3%。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陈奎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克礼,省长李克强,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杨迪铣。

2002年

  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首批28个省属科研机构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首次进行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来豫视察并召开黄河中下游四省防汛工作会议。加强黄河防汛工作。西气东输豫南支线开工。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新举措。全省总人口9613万人,比上年增长0.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6.45亿元。完成生产总值6163.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2.0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953.3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927.82亿元,增长10.0%。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陈奎元、李克强(12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克礼,省长李克强,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军区司令员杨迪铣。

2003年

  郑东新区建设拉开帷幕。成功抗击罕见“非典”疫情。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中原崛起。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召开。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政府机构改革,国资委成立。胡锦涛考察河南农业。全省总人口9667万人,比上年增长0.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0.54亿元。完成生产总值7025.93亿元(居全国第6位,第5位河北7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00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3550.47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46亿元,增长9.1%。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克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克礼、李克强(1月任),省长李克强、李成玉(回族,1月任),省政协主席林英海、范钦臣(1月任),省军区司令员杨迪铣。

2004年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培育支持一批重点企业。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举行。郑州成中国第八大古都。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新建一批重点项目。教育改革十大亮点。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比上年增长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99.38亿元。完成生产总值8815.09亿元(再居全国第5位),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7.48亿元,增长12.8%;第二产业增加值4515.3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652.26亿元,增长10.6%。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李克强、徐光春(12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省长李成玉(回族),省政协主席范钦臣,省军区司令员袁家新。

2005年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省委、省政府承诺办好十件实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省免征农业税。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乡镇机构改革启动。胡锦涛视察河南。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18省辖(管)市全部通高速公路。旅游产业取得新突破。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比上年增长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78.69亿元。完成生产总值105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3.04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539.3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2.83亿元,增长12.6%。“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7%。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徐光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徐光春(1月任),省长李成玉(回族),省政协主席范钦臣,省军区司令员袁家新。

2006年

  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吴邦国、温家宝来豫考察。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河南。开始筹建信用担保体系。安阳殷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两大跨越”发展思路。开始推进郑汴一体化。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首次突破千亿斤。全省总人口9820万人,比上年增长0.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7.74亿元。完成生产总值124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9.4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6762.4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3652.27亿元,增长12.0%。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徐光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回族),省政协主席范钦臣、王全书(1月任),省军区司令员袁家新。

2007年

  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相继来豫调研。开展“讲正气、树新风”教育活动。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全省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省科技最高奖开评。陕县支建煤矿透水淹井,被困69名矿工全部获救。全省完成“户户通电”工程。率先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实现公路“村村通”。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总人口9869万人,比上年增长0.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11亿元。完成生产总值150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5.9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8280.25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4411.91亿元,增长13.9%。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徐光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回族),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军区司令员袁家新。

2008年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支援南方抗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全省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大讨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加北京奥运会。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申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新兴工业亮点频现。全省总人口9918万人,比上年增长0.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69.57亿元。完成生产总值1840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8.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7.92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271.06亿元,增长10.2%。粮食总产量536.55亿公斤,平均亩产373公斤,人均产量541公斤。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徐光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回族)、郭庚茂(4月代),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军区司令员袁家新、刘孟合(9月任)。

2009年

  豫港台经贸文化交流刷新纪录。开展“讲、树、促”教育活动,推广“4+2”工作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显成效。确立旅游立省战略。郑汴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郑州地铁开建。世界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春季大力抗旱保苗。开始实施新医改方案。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世界邮展在洛阳举行。防控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60年来全省经济高速发展,以2008年与1949年相比,年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23.9倍,年均递增8.5%;第一产业增长15.7倍,年均递增4.8%;工业增加值增长2151.7倍,年均递增13.9%;消费增长1235.4倍,年均递增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倍,年均递增5.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9.2倍,年均递增5.9%。省党政军主要领导:省委书记徐光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长郭庚茂(代,1月任),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军区司令员刘孟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