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从习近平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中国 70年历程

来源:党的文献时间:2019-11-03分享:

  [摘要]习近平关于新中国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通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学习新中国历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做到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认真学习体会习近平关于这些问题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对新中国70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习近平予以高度评价:“70 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人民日报》2019 年3 月5 日。)围绕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等,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伟业。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对此,习近平进行了高度概括: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人民日报》2014 年10 月1 日。)。

  结合习近平的重要论述,理解和把握新中国成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完成了民族独立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进程被打断、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旧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对其他条约则根据其具体内容分别予以承认、修改或重订,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尤其是首先收回了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这三项关于中国主权的权利,从而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

  二是实现了国家基本统一,大大增强了全国的凝聚力。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只是在名义上完成了国家统一,实际上各地区仍是各自为政、管理混乱、战乱频繁、内耗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最终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随后开展的大规模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解放区城市、乡村的基层政权改造,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集中高效的行政体系,使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从中央有效地延伸到社会最基层,实现了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经济方面,则是通过打击不法投机资本、稳定经济秩序,建立国营经济、新的经济秩序,贯彻落实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三是使人民真正掌握了国家政权。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新中国与历史上任何旧政权的重大区别。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人民在各地陆续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建立街道办事处,在农村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与此同时,还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和除旧布新工作,如国营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婚姻制度改革等,使各阶层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在各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唤醒了中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开始稳步走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人民日报》2014年 10月 1日。)。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新中国的成立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 5月 5日。)一方面,当时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殖民体系尚未完全瓦解。

  新中国的成立大大鼓舞了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也激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世界上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遏制了美国的扩张势头,而且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也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力量。总之,新中国的成立,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和成就

  习近平指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人民日报》2016年 7月 2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日报》2018年 12月 19日。) 新中国成立后,在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从 1953年开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改造是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农业合作化,使农村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广大农村普遍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经济,奠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基础。对手工业的改造也是经过合作化道路,将手工业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营代销到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我国也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954年 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顺利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这一部宪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人民日报》2018年 2月 26日。)。1954年 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解决了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等问题,为我国长期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在一些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国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曲折,但是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人民日报》2018年 12月 19日。)。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发展目标,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和进步,也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始终坚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创新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其他各类矛盾,等等。

  理论是对经验的高度总结、概括和提炼、升华。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指出,其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第 211页。) 。习近平也强调,毛泽东思想“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在物质方面,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在这一时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 1953年到 197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明显,年均增长 5.9%,其中工业年均增长 11.1%,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增加,还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防尖端武器。(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年版,第 638页。)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逐步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和粮食占有量有所增加,教育、医疗等事业均得到长足发展。这些都“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6年 7月 2日。)。

  三、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习近平高度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人民日报》2012年 12月 12日。)。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作出的正确决策。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人民日报》2018年 12月 19日。)在当时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均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任务又非常紧迫,所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向苏联学习。指令性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曾大大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但是,它们也存在管理过于集中、经济比例失衡等问题,没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完全释放出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之时,同期的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历新一轮高速发展。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续探索、接力奋斗,先后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持续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

  4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未来必须矢志不移地予以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人民日报》2018年 12月 19日。)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整体规模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经济总量已跨过 9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产业结构看,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 1978年增长 56.4倍,年均增长率达10.7%。(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 8月 3日。)近几年来,关系人民基本需求、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 8月 10日。)从人民社会生活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 1万美元,2018年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 10万元至 50万元之间且具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能力的达到约 1.4亿个。(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 7月 22日;《人民日报》2019年 6月 5日。)从世界范围看,2018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到约 30%,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的繁荣昌盛,以事实雄辩地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为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了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能够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前进道路上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都要靠改革开放来不断克服和解决。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民日报》2013年 11月 16日。)

  在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习近平还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14、15页。)既然是改革,就不能原地踏步,不能新瓶装旧酒,该改的一定要改。但我国的改革也不是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地改,更不是按照别人规定的模样改。正如习近平所揭示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内容、方法是有标准的,那就是必须“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人民日报》2018年 12月 19日。)以此对照,我国什么应该改,什么不应该改,就非常明确了。习近平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人民日报》2017年 11月 2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17年 10月 28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四、关于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 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新中国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学习新中国历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新中国历史,要重点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立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追根溯源,人的认识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由内在的或外在的神秘因素授予的,而是在客观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具体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物质条件,就是这个国家的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改变。习近平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今天回望历史、开创未来的立足点。二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立场。如何认识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项重大区别。习近平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从人民中产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顺应人民呼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上升为理论和道路,又以此指导人民群众开展新的实践,不断开拓中华民族发展的新境界。这是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历史的重要基点。三是深刻认识人的活动要尊重和顺应历史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这种规律性,指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人民日报》2018年 5月 5日。),“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

  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新中国历史,必须全面、系统、联系、辩证、发展地看问题,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要求,做到“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人民日报》2019年 1月 22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战略思维,就需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以开阔的视野从宏观层面全面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历史前进方向。树立历史思维,就是要打通过去、当下、未来之间的界限,让历史活过来服务当下,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科学的认识,从历史规律中把握发展趋势。

  树立辩证思维,就需要在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情况下,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在矛盾的运动、转化中,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只有如此才能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重点关照历史发展的主流,准确判断历史的前进方向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点。树立创新思维,就不能满于现状、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顺应事物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找准创新点主动求变,从而以点带面,不仅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且保持立于历史前列,引领历史潮流。树立法治思维,就需要将法律纳入评判历史的标准,将其作为判断是非的重要标准。树立底线思维,就需要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范围有全面了解,对事物向某一方向质变的警戒线和临界点心中有数,特别是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要看其是否回应了最根本的历史课题,是否有利于完成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任务。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新中国历史,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两点:

  一是学习新中国历史,必须做到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 7期。)一方面,两个历史时期作出了不同的历史贡献,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作为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 ,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思想、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成果,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不是对前一个时期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有所坚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使中国有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从历史向前发展的逻辑看,改革开放新时期是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的自然接续,没有前一个时期,就没有后一个时期。两个历史时期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上的一环,并统一于这一历史进程中。从中华文明发展史视野看,两个历史时期与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性质相同,“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 。从具体的政策层面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 7期。)。比如,毛泽东曾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等观点;刘少奇曾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等观点;周恩来曾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邓小平曾提出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等观点;陈云曾提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观点。(参见《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91页。)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我国后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具有长远的借鉴价值。因此,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 7期。)。

  二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结合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进行。习近平将这一要求具体概括为“六个不能”:“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

  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和研究包括革命领袖在内的历史人物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他们的理论水平、斗争经验、领导才能等如何高超,其认识和行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在对他们作出评价时,既不能因为他们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就不容许揭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比如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得失,就必须回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方面是国内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遭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一起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渐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方面是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另一方面是处于两极格局中,新中国时刻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一起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再次进行结合的实践探索,寻找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可见,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一起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了最迫切的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两大历史性任务。因此,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当然,尽管毛泽东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非凡人物,但是他也并非一贯正确。习近平指出,要看到“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他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对毛泽东的错误,要敢于承认、正确分析。特别是关于错误,应该看到个人的局限性,也应该从历史条件的角度去分析为何会有这种局限性,不能将错误简单归咎于某个个人。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

  历史没有终章,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习近平强调:“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人民日报》2018年 1月 6日。)要搞清楚未来“往哪儿去”的问题,前提就是搞清楚过去“从哪儿来”。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特别是学习新中国历史,从中了解前人治理国家的思想智慧和他们从兴衰成败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27日。)。今天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是在以往历史基础上的继续和创造。党和人民已经走过的历程,就是我们“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人民日报》2016年 7月 2日。)。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 6月 27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赵丛浩,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17〕

  来源:《党的文献》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