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基石之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的观点,强调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始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认识;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强调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
关 键 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
作者简介: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之所以科学,一方面是因为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贯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以及未来逻辑,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另一方面它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基石之上,处处闪现着唯物史观的光芒,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不断开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征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高远的理论智慧。正因为如此,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第1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的观点,强调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更大胜利,就要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要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要认识规律,就要牢牢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很显然,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2]在这里,弄懂马克思主义就包括弄懂历史唯物主义。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认识三大规律方面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思想。这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体现的就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东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是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东西,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这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顺利发展。2016年10月29日,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3]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明确提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聚焦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P5)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我们要认识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自然规律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突破自然所承载的极限,给自然以自我修复的空间。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把握经济规律首要的就是要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什么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标准、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经济规律。把握社会规律就要把握社会建设的诸多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规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这是一条带规律性的经验,是我们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我们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大国崛起和发展的规律,适应规律,构建起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型大国关系,确保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基辛格在《大外交》开篇中写道:“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试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5](P2)大国崛起的规律是与世界科技、经济中心转移的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进行系统的定量化研究的第一位学者,是日本的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他得出的结论是,“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隆时期约为100年”。15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中心国家;15-17世纪初期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出现了诸如伽利略这样伟大的科学家: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法国成为近代科技的第三个中心;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成为近代科技的第四个中心;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成为世界科技的第五个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3月4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我们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6](P14)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精神,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始终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认识
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改革和发展作出的所有部署,都是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认识中国的社会存在首先要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有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似乎不是初级阶段了,这是不对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了“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最重要的是“基本国情没有变”。基本国情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存在。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7](P76)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就表现为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新常态。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8]新常态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是对中国当前社会存在的科学认识。把握了这一社会存在,制定政策就会更加科学合理。
认识中国的社会存在要把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直接引用了马克思阐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指出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条主线。习近平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9](P94)全面深化改革至少包含着这样一些客观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是主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所有改革都要紧紧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各个方面的改革是相互关联的,是相互协同的,是一个整体,改革不能单打独斗;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认识中国的社会存在还要科学地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状况。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说:“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8]我们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方法?加减乘除法。首先是减法。(1)直接惠民式的减法:减税、减费。2016年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仅此一项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2)着力化解过剩产能,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中央财政2016年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其次,是做加法。(1)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供给质量,从而引导居民需求的提升。(2)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投资。到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3)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三,是做乘法。(1)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2)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使之产生乘数效应。(3)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第四,是做除法。(1)除去绝对贫困。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异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2)逐步去除污染。2016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强调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推进改革开放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只有掌握了这一方法,才能真正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方向性和趋势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
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很显然,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生产力发展了,一定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了,必然会造成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变化了,一定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不仅如此,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也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也是就是说,今天这样改而不是那样改,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国有企业重要的实现形式之一。为什么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这完全可以从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中去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生产力已经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成为了商品经济性质的生产力,从比较分散的小农经济发展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主的生产力,从相对封闭的生产力转化为开放的生产力,从农业经济的生产力转变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生产力,从行政管制下的生产力转变为市场决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变革生产关系,特别是完善体现生产关系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通过改革,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使这一制度发挥出核心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通过改革,使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成长壮大,既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一基本矛盾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革上层建筑。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曾经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对立的关系,严格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在一定范围内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共同发展。在当代中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我们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特别是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使它们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必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预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今后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协商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为实现真正的协商创造着强大的经济基础。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协商。习近平曾经讲过:“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10](P73)实现这样的协商,就需要建构平等协商制度。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强调要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不是少数人发财致富的事情,而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我创造的事业。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项振奋人心的成就和奇迹,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强调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习近平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1]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包括人民立场、人民逻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逻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本身作为改革的重要举措,依旧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业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智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劳动者的平等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投身创业创新,让人们在创业创新中获得应有的尊严,创造适度的财富,体现人生的价值,实现幸福生活,获得公正的社会地位。中国有13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其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技能劳动者近2亿人,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激发大众智慧能升级“中国制造”,催发体力加脑力、制造加创造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潮,一定能够形成“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必然能培育打造新引擎,不断改造升级传统引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30(1).
[4]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5][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