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习近平关于理论强党的重要论述和要求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时间:2019-01-28分享:

魏继昆

[摘要]习近平高度重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理论强党的重要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理论学习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全党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在理论研究上,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理论强党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在理论创新上,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在理论武装上,加强系统教育,使全党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在理论运用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推进全党的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运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习近平;理论强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建设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5BDJ056

 

20179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把“理论强党”首次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予以提出和总结。【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页。】2018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参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页。】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经验的新概括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以丰富的经验、卓越的见识、深邃的思想、宽阔的视野,着力推进全党的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理论运用,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怎样做到理论强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理论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全党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其信仰、态度及其所遵循的价值原则,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进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以及实现中国工人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革命政党。特殊的党情,也决定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是革命战争年代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正因如此,1938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郑重地提出,来一个“学习竞赛”,并认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对于毛泽东关于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真知灼见及其战略举措,习近平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提出的全党要加强学习的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4页。】。

从学习主体看,当今的党员、干部队伍与80年前相比,有显著不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规定的全党学习任务,主要是基于当时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理论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国革命斗争的紧迫需求而提出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已经显著提高,但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又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肩上的使命和任务更为艰巨,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为突出。有鉴于此,2013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向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着重提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强调“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04页。】

从学习客体看,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会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因此在推进理论学习过程中,既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学习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特别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学习”,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更是政治要求。对于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6页。】。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那样,“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8页。】。一方面,必须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涉及自然、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对于这一理论的学习,“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也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样需要坚持不断地刻苦学习,并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必须聚焦问题、联系实际地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崇高理想的信仰者,更是坚定的实践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新矛盾,为了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学习,必须像习近平所要求的那样,“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06页。】。

二、理论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实现理论强党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推进和实现理论强党,不仅要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看家本领”认真学习,还要将其视为“制胜武器”,下大气力加强研究,并始终牢记习近平所强调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2页。】。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纲领性文献,更是“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人民日报》2018425日。】。

从历史来源看,习近平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研究性学习”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党的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也都强调,不仅要“认真学习”更要“深入研究”。如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所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就成了说空话吗?”【《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从现实需求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内,绝大多数同志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坚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头脑是清醒的,立场是坚定的,研究也是认真而努力的。但是,必须正视的是,当今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尤其是理论研究方面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如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个别领域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等。【参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0页。】所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依然任重而道远。此外,在意识形态领域,“红色”“黑色”“灰色”这“三个地带”的阵地争夺,决不可以回避。【参见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要做到守住“红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亟待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从未来发展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时,邓小平就坚定而富有远见地指出,“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使其再次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同时,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所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理所当然、实践使然、势所必然。

依据理论要求、实践需要及世界大势,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论述,必须着力于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一些西方研究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与之相比,“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2页。】。对此,党的理论研究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层,尤其不能像“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2页。】。必须以认真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夫,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也就是习近平所强调的“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人民日报》2018425日。】。

二是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些人认为“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好学的”。对此,习近平指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9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加强理论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加强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的危机、演进过程及其新形态和本质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剖析。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命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5页。】。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同时,还要以开阔的世界眼光,关注和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变化和演进。

那么,全党尤其是党的理论研究者,应该如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为实现理论强党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呢?

第一,在研究前提上,必须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参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种理论的生成和发展,与其研究主体所持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密切关联的。如果研究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能揭示其中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为其研究者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切实解决好研究主体的真懂真信问题。这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

第二,在研究路径上,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与当前“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相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认识世界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深入探索其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做到“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2页。】。

第三,在研究主体上,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作为研究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一条件是革命战争年代所不具备的。在当下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把这支专家队伍建设得更好、更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要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7页。】。对党校,他要求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对高校,他要求“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9100页。】。

第四,在研究载体上,必须注重发挥各类研究平台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除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各方力量协同推进之外,还必须注重其研究载体的建设,否则这一研究也不易深入推进。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研究平台的各项功能作用,以此深化、拓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惟其如此,才能更好为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提供足够的思想资源与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理论创新: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7页。】同时,理论创新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并推进事业发展的一条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理论上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与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延安时期推动和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一项重要经验,其根本在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开拓、勇于创造,继续书写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宏伟篇章。

需要指出的是,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但21世纪的今天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日报》20171229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6页。】。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长河中,今天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置身其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6页。】。在中国共产党逐步取得并长期执掌全国政权的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来自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挑战不断作出有效回答。习近平对此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2页。】。

总而言之,推进和实现理论创新,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处的伟大时代、所投身的伟大实践和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决定的。这一理论创新,是“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6页。】。因此,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理论创新的要求,要坚持以下几项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立足点。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依然要坚持以中国为中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立足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记邓小平“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1页。】的告诫。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否则,所谓理论创新就会偏离正确轨道而误入老路、邪路、歧路。

第二,必须聆听人民心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决定一个政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论创新亦是如此,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发声、而代言、而担当。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寻找办法、汇聚力量,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总结、吸收人民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

第三,必须回应现实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4页。】一种理论尤其是一种政治理论形成后,若要指导实践,就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回应现实的问题,否则这种政治理论的存在就没有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按照实践的要求,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在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4页。】。

第四,必须拓宽视野,坚持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8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样需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特别需要注重吸纳当代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进行理论创新,既要“古为今用”,也要“洋为中用”,即“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思想”【《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才能有深厚的底蕴、坚实的根基和宽广的视野。

四、理论武装:通过系统教育,使全党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强调,我们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党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党员和革命的人民,使毛泽东思想变为实际的不可抗御的力量”【《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7页。】。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合力奋斗,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又用了四年多时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此,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下继续奋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迅速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又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越。

实践证明,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所投身的伟大事业,是不可战胜的。推动和实现理论强党,就必须把科学的理论武装置于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因为共产党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61页。】。惟其如此,才能使全党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看家本领,才能焕发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强大正能量。

历史证明,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制胜法宝,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说,这一理论武装,就是“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0页。】。具体说来,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理论武装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修好基本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67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对于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首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学深悟透,特别是要注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

第二,抓住“关键少数”这个教育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对象是“全党”,但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是习近平所指出的,“引导广大干部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他还强调“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62页。】。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只有他们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之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任务才能有重心和保障。

第三,着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开展理论教育是实现科学理论武装的基本途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即理论武装的对象,更为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和水平,同时还要从战略高度采取得力措施,使教育者即科学理论的宣传者、研究者、传播者,始终坚持面向实际、面向生活、面向群众,遵循教育规律,注意改进方式方法,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入脑入心。最为重要的就是,“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00页。】。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才能落实到位并取得实际成效。

第四,坚持理论武装的常态化、制度化。这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不是一次武装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事实告诉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也必须随之跟进一步。

五、理论运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并使其产生实效,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1942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5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也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也指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实践证明,正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才使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奋斗中,克服了前进征途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并“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3页。】。

当今,在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不够甚至“缺位”,是推动和实现理论强党的薄弱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理论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必须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运用上,对于马克思主义虽“口能言之”,但“身难行之”,存在着“空对空”“两张皮”的错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假大空’的东西太多”【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7页。】;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透,造成“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0页。】,等等。所有这些,都要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0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好,必须着重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其一,增强理论的“运用意识”,切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66页。】。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运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了解,更要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其二,提升理论的“运用能力”,使全党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06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425页。】。只有这样,才能在严峻考验和风险面前赢得主动和优势。其三,改进理论的“运用方式”,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人民日报》20171227日。】。针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上长期存在着的“学”与“用”、“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习近平郑重告诫全党,“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必须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尤其是在落实上,“光喊口号、不行动不行,单单开会、发文件不够,必须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171227日。】。其四,完善理论的“运用制度”,保障理论运用到位。“理论运用”靠自觉,但仅有“自觉”远远不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强党过程中,十分重视“理论运用”的制度建设。中共中央20141月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条件方面,就有“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明确规定。【参见《制度治党: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规定》,红旗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聚焦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78页。】。其五,以“客观标准”来检验理论的“运用成效”。理论运用重在“转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97页。】。判断“转化”的成效,“是有客观标准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一标准就是“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8页。】。事实证明,其“转化”如果达到了以上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就能够取得实际成效。

上述习近平关于理论强党的重要论述和要求,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理论学习是实现理论强党的首要条件,理论研究是实现理论强党的重要基础,理论创新是实现理论强党的根本举措,理论武装是实现理论强党的根本标志,理论运用是实现理论强党的最终目的。五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

(本文作者:魏继昆,天津师范大学党史党建所教授,天津300134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4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