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嗣亮 江烜
[摘要]习近平对党的形象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命运。党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扩大党的影响力,有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战斗力。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从现实层面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树立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从历史角度看,需要坚决维护党的光辉历史形象,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从国际视野看,要注重展示党自信、开放和担当的国际形象。在党的形象建设的路径方面,要注重创造人民满意的执政实绩;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上率下;要“照镜子,正衣冠”,“慎独慎微”,促进党员干部形象塑造常态化;注重创新党的形象载体。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的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又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加以创新,具有鲜明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研究”、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6JJD710016、16JDSZK003)
政党形象,既指公众对某个政党理念和实践的总体印象、认知和评价,也是政党自身精神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整体表现。在社会日趋多元化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政党形象成为人们了解、评判和认同一个政党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党的形象建设作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最大政党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得到国内民众的高度认可,也吸引了世界各国和各政党的关注。习近平就党的形象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折射出他对党的形象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成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命运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话指出:“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2页。】只有树立起党的良好形象,才能增强党内党外对党的政治认同,增强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在当今复杂的执政环境下有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党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扩大党的影响力。对一个政党来说,良好的政治形象意味着广泛的正面影响力,而政党良好形象的树立又离不开每一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魅力强。”【《习近平论当市县委书记》,《党建》2015年第10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必须注重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扩大党的影响力。
党的良好形象对于扩大党的国际影响力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国家和政党“软实力”展现的渠道增多,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通过向国际社会积极展示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担当的国际形象,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党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全球信息互通的背景下,也有助于我国人民通过感知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和信心,强化党的国内影响力。
其次,党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政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和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正是由于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非常强,这是使这个共产国家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路克利:《哈佛大学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然而,党内存在的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贪污腐败等现象,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遭到冲击。在我国,平均每100人中就有六七个党员。如果党的形象不好,就会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党就无法凝聚和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就会影响党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和宗旨的实现。如果党的整体形象不好,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形象不好,同样无法凝聚起党内的力量,进而导致党的组织涣散,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降。党的组织涣散是历史上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和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苏联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和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等大党和老党,都曾长期执政并拥有辉煌的历史,但最终都因自身形象崩坏、内部凝聚力瓦解而失去执政地位,这些失败案例都给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
再次,党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战斗力。党的威信是政党在运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民众对其意识形态和政策的自觉服从,是执政党的无形政治资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树立良好形象能够维护党内团结,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增进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也直接关系到党的战斗力。
习近平在讲到中国共产党形象时,经常将它与党的“威信”“威望”联系起来。他认为,“党的威信和形象最容易因腐败而受到损害”【《解放日报》2007年5月26日。】,并多次指出党内的“大老虎”给党的形象和威信造成的损害是“特别巨大”的。他还说:“我们抓整治‘四风’就是起徙木立信的作用,抓就真抓,一抓到底。”【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从整体上看,党的形象与党的威信之间是一种正向关系,党的形象好,党的威信就高;党的形象差,党就会丧失威信。近年来,党中央通过自上而下立规矩、做表率,不仅使党的形象得到提升,而且党的威信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党纪国法和党的政策执行更为有力,党的战斗力显著增强。
二、多维度全面塑造党的立体形象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党,也是坚持对外开放国策、不断扩大对外交往的政党。塑造党的形象,是从现实、历史、国际等多重维度全面构建的立体工程。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与西方政党形象具有本质区别。西方政党组织相对松散,因而其政党形象往往“聚焦为一种党魁形象”【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中国共产党组织严密,其政党形象具有不同层次,既体现为领袖、干部、党员等的个体形象,也体现为党的集体形象。
(一)树立党为民、务实、清廉的现实形象
从现实层面讲,塑造党的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树立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习近平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事关执政地位的高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习近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奠定坚实基础》,《今日浙江》2004年第13期。】。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人民日报》2013年2月6日。】。
树立为民形象,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习近平多次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民”的具体任务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
从党的形象建设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所讲的“为民”,既不同于中国古代封建贵族恩赐式的“仁民”,也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选举动员式的“亲民”。例如对扶贫事业,中国共产党的理解是既“不是恩赐,也不是单方面的帮助”【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事业。这种“为民”,也不同于西方民主情境下选举动员式的“许诺”,因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71页。】。毛泽东曾把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比作“进京赶考”,形象地说明了人民才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工作最终都需要人民检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如何,最终的评判者也不是自己,而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党的形象建设的主考官。
树立务实形象,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2014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了“三严三实”的新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他指出,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143—144页。】。由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党员干部到底做了多少实事,因此党员干部的务实程度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要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同时,也要注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2—93页。】说到的事情如果做不到,就会损害党的形象,也不利于树立党的威信。
树立清廉形象,需要清正廉洁、干净做事。习近平指出,“干干净净干事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作风的具体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学习时报》2008年5月26日。】。可以说,树立清廉形象是对党员干部的底线要求,也是当前塑造党的形象的紧迫任务。保证干部清廉,树立党的清廉形象,从另一方面来说,还必须同时大力解决腐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根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已经形成压倒性态势,使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树立了党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二)维护党的光辉历史形象
党的历史形象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政治资源。党的历史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沉淀为人民的集体记忆,为他们对党的政治认同打下了心理基础。维护党的历史形象,实际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对党的光辉历史的共同记忆。习近平十分重视维护党的历史形象。他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出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多种方式,加深人民对党的集体记忆,坚决维护党的历史形象。
第一,维护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形象。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表示,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并引用邓小平的话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实际上就否定了党的光辉历史。在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时,习近平提出,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在这篇讲话中以及在其他许多场合,习近平还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这既增加了讲话的感染力,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形式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形象。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评价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人民日报》2018年3月2日。】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评价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肯定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35页。】。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评价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人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
除了维护领袖人物的形象,习近平还十分重视维护党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说,“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第二,维护党的历史整体形象。党的历史本来是一个整体。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用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论调,这不仅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也导致党的整体形象碎片化。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的历史的整体性。比如,在谈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时,习近平郑重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2页。】,不能用前一个时期否定后一个时期,也不能用后一个时期否定前一个时期。这就从政治高度明确了党的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维护了党的整体形象。
当然,维护党的历史形象并非要掩盖错误。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维护党的历史形象,不是自我标榜,而是为了让党的历史的主流、主线和本质,让领袖和英雄的功绩得到应有的正面呈现,让人民对党的集体记忆得到传承。
(三)展示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担当的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的目光,中国共产党也越来越令世人瞩目。然而,世界各国因其出发点不同,所描绘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可谓千差万别,其中既有肯定性的评价,也不乏把中国共产党标定为僵化、保守的代名词的做法。这其中,既有别有用心的故意为之,也有因了解不深而产生的误解。要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从正面来说,就必须积极塑造和展示党的国际形象。习近平强调,党的对外工作要“成为展示党的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2011年1月18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通过领导人出访积极展示党的形象,还通过连续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等,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
从近年来党的对外宣传工作来看,党的国际形象传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国际上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和执政理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和治理经验,尤其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治理腐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与他国分享,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是向国际上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开放姿态。习近平在2017年度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参见《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三是表明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真诚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治理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真诚愿望。
总体来看,在现实、历史和国际这三个维度中,党的现实形象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党的良好历史形象有助于提升党的现实形象,但是,一个政党不能满足于自己辉煌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带领人民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人民日报》2014年9月4日。】。只有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人民这一主考官才会为党的形象打上优异的成绩。同样,党的良好国际形象作为现实形象的一种国际转换,没有良好的现实形象,国际形象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从现实、历史和国际维度全面塑造党的立体形象,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比如,在通过反腐塑造党的形象方面,2016年,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已由党的十八大前的75%升至92.9%。【参见《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2日。】在消除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上,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也让世界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300余万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中国共产党的实干精神获得了国际国内的高度认可。联合国副秘书长盖图表示,“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17日。】。
三、党的形象建设的方法途径
今天,党的形象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全面塑造党的形象,必须在方法途径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既要继承历史上党的形象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又要在此基础上锐意创新。
(一)首先要创造人民满意的执政实绩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政党,中国政治环境也迥异于西方政治环境。在西方国家大选过程中,“竞选人的性格、容貌、口才等形象成了选民投票选择的重要依据。因此,党和党的领袖的形象设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和政党竞选中的重要因素”【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与此不同,中国共产党更重视自身干事创业和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习近平不仅明确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响亮口号,而且指出,“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但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自己工作的衡量标准。与西方政党围绕选票和任期选择性地做事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一张好的蓝图,只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页。】。离开专心致志的实干,空谈党的形象,将难以得到人民认同。
习近平认为,要靠实干树立形象,就要反对几种倾向。首先是反对为形象而形象。无论考察、讲话,还是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第542页。】。“形象工程”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背离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会损害党的形象。其次,反对为树立个人形象而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领导干部应把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求是》2011第6期。】。再次,要力戒浮躁。领导干部的浮躁“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形象,影响到党的事业”【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第555页。】。在浮躁的心态下,绝不可能干出实事。
(二)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上率下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领导干部是党的形象最重要的人格化载体,领导干部形象也是党的形象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领导干部普遍受人关注,言行无小事。一篇讲话、一次活动,一项决策、一个部署,甚至一餐饭、一杯酒,都会影响着周边、影响着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党的形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77页。】因此,塑造党的形象,重点是要塑造党的领导干部形象。
首先是通过在作风和形象建设上划定红线,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树立党的良好形象,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政治生态。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必须首先不做”【《人民日报》2017年2月14日。】,并勉励党的高级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要作出新业绩、树立好形象。
其次是要把“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人民日报》2018年1月12日。】,既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又要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加强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得到提高,党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得到提升。
(三)要“照镜子,正衣冠”,“慎独慎微”,促进党员干部形象塑造常态化
塑造党的形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从日常做起,持之以恒。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所谓“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所谓“正衣冠”,则是在“照镜子”的基础上,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15页。】由此可见,“照镜子,正衣冠”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党员干部形象塑造的要求。镜子天天都要照,衣冠天天都要正,党员干部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必须持之以恒。
党员干部还要注意工作、生活中的细节,做到“慎独慎微”。《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显然,这需要有很高的党性修养和很强的道德定力。在习近平看来,“只有慎独慎微,才谈得上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习近平:《中青年干部要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学习与研究》2010年第12期。】。因为小事小节能照见品格,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群众,都展示着党的形象。党员干部要做到台上台下、人前人后一个样。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人民日报》2017年2月14日。】
(四)创新党的形象载体
第一,高度重视党的仪式,塑造党的集体形象。仪式是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符号象征体系。庄严的政治仪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对于政党形象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已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领导人诞辰的座谈会,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等多项活动。通过这些具有政治仪式功能的活动,强化了党的历史和集体形象。再比如:在十九大开幕式上,全体与会同志首先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与全场代表一起为死难者默哀;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手按宪法庄严宣誓。这些都体现出庄严的仪式感,通过这样的仪式,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矢志不渝、遵守法纪的良好形象。
第二,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塑造党的形象。故事作为一种易于传播和接受的体裁,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典型性和趣味性,是党的形象塑造的最佳载体之一。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个充满故事素材的“富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塑造党的形象。例如,他曾在多个场合讲过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既生动再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向往和追求真理的形象,也潜在地表达了对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的期待。习近平还讲述过长征途中女红军剪下半床被子留给农民、焦裕禄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带病工作、谷文昌不谋“显绩”谋“潜绩”等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使党史名册上的先进人物“活”起来,既塑造了先进党员的光辉形象,也为当前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第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塑造和传播党的形象。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习惯于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来了解社会动态。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更加热衷于网络文章、视频、动漫等新的资讯表达形式。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形象传播必须主动占领新媒体这一宣传平台,掌握新媒体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83页。】。他还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34页。】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每年都通过中央媒体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发表新年贺词,描绘新的一年的美好蓝图。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调研,并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用语音形式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祝福。从这些举动都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塑造和传播自身形象。
综上可见,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积极借鉴现代传播理念和技术,对全面塑造党的形象作出了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其理论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习近平不仅把党的形象与作风建设联系起来,更创新性地将其理解为一个更为丰富的系统的立体工程。既注重筑牢党的形象的客观基础,又重视从各个方面塑造党的形象;既强调塑造党的现实形象,又坚决维护党的历史形象和展示党的国际形象;既要塑造党的集体形象,又要塑造党的领袖、干部和党员的个体形象;既注重传承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创新,积极借鉴新媒体新技术;等等。这些思考和探索,既为新时代背景下塑造党的良好形象提供了思想指引,也是富有操作性的实践方案。
(本文作者:罗嗣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烜,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广东广州510275)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