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姜卫平:切实担负起宣传思想战线的战略任务

来源:求是网时间:2018-10-19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然而,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首先要善于统揽全局,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依然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多元化思想观点激烈交锋。比如,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一直鼓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改革开放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余音未绝。

中国快速发展面临各种敌对势力遏制的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一方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另一方面鼓吹“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各式各样的“陷阱论”和“中国崩溃论”,企图影响中国快速发展进程。必须清醒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种种论调和措施在深层次上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面临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挑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已经是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问题产生发酵传播的显著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裂变式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加速发生“移动化革命”,维护移动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西方国家凭借长期积累的话语强势和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权,将移动新媒体作为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依托,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我们现有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2.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是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思想舆论引导,汇集改革发展共识,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坚持以立为本,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当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这一科学理论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掌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树立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只有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才能不断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控制力。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升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教育引导的号召力、典型宣传的感染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完善国际传播格局,宣介好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坚持立破并举,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强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敢于发声亮剑,善于释疑解惑,守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时分析研判,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坚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做好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汇聚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善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紧跟各种传播平台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拓宽工作渠道,把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两类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善于运用大众的、通俗的内容和形式,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就其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点,也是始终贯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分析解决学术研究重大问题的能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这一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进教材、进课堂,确保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方面各环节,推出更有力量、更有温度、更有味道、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续写当代马克思主义绚烂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进行学术创造,为人民著述、为人民立说,在服务人民中推动学术进步,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体系的基础作用,坚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姜卫平、蒋岩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