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科学、系统完整的宏大体系。在报告之中还有若干个理论体系,这些体系与报告相对应、相呼应、相统一。体系与体系之间相得益彰,相映成辉。认真梳理这些体系的逻辑结构,探讨和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中领悟,进而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结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约3.2万字,一个导语,一个结束语,13个部分。这个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也就是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最长的一个报告,也是所列问题最多的一个报告。
如果对报告的内容和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将报告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是总论,由导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部分构成。导语部分提出了大会的主题,概述了国内外形势,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第一部分讲的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第二部分讲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第三部分讲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第四部分讲的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实施七大战略”,“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进行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等重大理论命题、概念以及战略部署,都是在报告的第一大板块中出现的。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所列的10个方面的成就,即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就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来叙述的。
第二大板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由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部分构成。第五部分讲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六部分讲的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部分讲的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第八部分讲的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九部分讲的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第十部分讲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一部分讲的是“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二部分讲的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个部分阐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这8个部分也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
第三大板块是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由第十三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十三部分讲的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建设的8项任务是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展开的。结束语强调了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强调了青年问题,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奋发努力的号召。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逻辑结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提炼,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个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科学完整、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和提炼了“8个明确”,同时还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概括和提炼了“14个坚持”。“14个坚持”和“8个明确”是什么关系呢?“8个明确”和“14个坚持”密不可分,两者相加相合,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个明确”侧重于理论层面,是在指导思想方面进行的表达表述;“14个坚持”侧重于实践层面,是在行动纲领方面进行的表达表述。它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战略与战术的一致,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8个明确”: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六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七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八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14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五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一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三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4个坚持”的基本构成是:1+5+4+4。“1”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5”是“五位一体”,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个“4”是“四个全面”,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第二个“4”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的内容看,它的内涵和逻辑结构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完全一致。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一大板块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全面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二大板块和第三大板块是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部署,两者是相互对应的。“8个明确”是报告的灵魂,“14个坚持”是报告的总纲,8个方面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是报告的要目。我们经常讲做工作要“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党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并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实践,指导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引领和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三、新时代内涵的逻辑结构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判断呢?首先,这一判断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这一判断的现实基础。其次,这一判断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这一判断的客观依据。第三,这一判断基于党的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立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党对奋斗目标又进行了新的谋划。这是这一判断的理论基础。第四,这一判断基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处在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期。当今世界的形势错综复杂。这是这一判断的时代依据。
这个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五个是”。即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的“第一个是”,强调的是新时代的历史性,提出了新时代内涵的历史维度,指出了新时代的鲜明主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第二个是”,强调的是新时代的实践性,提出了新时代内涵的实践维度,指出了新时代的战略谋划,这就是在新时代,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三个是”,强调的是新时代的人民性,提出了新时代内涵的人民维度,指出了新时代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四个是”,强调的是新时代的民族性,提出了新时代内涵的复兴维度,指出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在新时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五个是”,强调的是新时代的世界性,提出了新时代内涵的世界维度,指出了新时代的世界担当,这就是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将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三个意味着”: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一个是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讲的,一个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讲的,一个是从世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的。
从新时代内涵的“五个是”和其意义的“三个意味着”的逻辑结构看,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结构关系是一致的,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逻辑结构也是一致的。
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逻辑结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的提出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我们党提出的一组高度概括性的命题和概念。伟大斗争的全称表述是“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全称表述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全称表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全称表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四个伟大”,是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使用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整体,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它们贯通起来,这就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排列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它们的内容、地位、作用以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严格排列的。排在第一位是伟大斗争,它是统揽“四个伟大”的前提条件;第二位的是伟大工程,它是统揽“四个伟大”的政治保障;第三位的是伟大事业,它是统揽“四个伟大”的旗帜方向;第四位的是伟大梦想,它是统揽“四个伟大”的奋斗目标。
“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之间也不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伟大工程。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表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伟大斗争不能进行,伟大事业不能推进,伟大梦想也不能实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严管党治党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也要继续以建设伟大工程作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斗争在考验着我们,伟大工程在锻造着我们,伟大事业在引领着我们,伟大梦想在感召着我们。“四个伟大”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框架,它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结构,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逻辑结构,与新时代内涵的逻辑结构,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性,我们应该在相互贯通、相互联系中,来学习思考,来认识把握,来贯彻落实。
(作者:曲青山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