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记者吴光于)冬日的寒风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结盟新寨”里升起袅袅炊烟。这里有光荣的历史——1935年5月22日,长征中的红军与彝族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畔歃血为盟,成为长征途中的传奇一幕。
小叶丹,生于1894年,是四川冕宁彝族果基家支有声望、有影响的首领。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为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北上,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当时,从中央红军所在的泸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越西的“官道”大路,另一条是穿过拖乌地区的密林小道。蒋介石判断红军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在大路上布下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看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为了避开强敌尽早过河,决定走小路。
5月19日,中央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治委员、萧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先遣军,准备借道彝民区,抢先渡过大渡河。
5月20日,红军先遣队占领冕宁县后,立即释放了被扣押在城内“坐值换班”的彝族家支人质,并向他们宣传民族平等政策。获释的彝族同胞得到红军发给的食物衣物,回家后当了红军民族政策的宣传员。
“在冕宁待了一天后,先遣队到了大桥镇,老百姓告诉刘伯承,借道拖乌地区需要与果基家支的首领,也就是我爷爷小叶丹交涉。”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说,“随后,一位在冕宁开酒馆的汉人陈志喜自告奋勇来当中间人。”
5月22日,萧华与红军总部工作团团长冯文彬一道,由陈志喜带路,率领红一军团侦察连组成的工作团进入果基家支的领地。
“萧华告诉爷爷,刘伯承表示过,如有必要愿意与他结盟,并向爷爷再次讲了红军的民族政策。爷爷慢慢打消了顾虑,随后他把刘伯承请到彝海边见面。过去国民党把彝族不当人看,爷爷从刘伯承身上看到了尊重,觉得这个人也很可信,与他相见恨晚。”沈建国说。
“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我果基约达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去。”5月22日,彝海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伟大的一幕。结盟仪式按照彝族的风俗进行。虽然没有酒,毕摩(彝族重要仪式主持者)将一只大红公鸡的嘴角剖开,将鸡血滴进了盛着彝海湖水的碗中,二人一饮而尽。
结盟当日晚上,刘伯承将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了果基约达,并任命他为支队长。次日,小叶丹带红军进入拖乌地区,直到走出家支领地,才依依惜别。而后,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顺利地通过彝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小叶丹与红军结盟进行报复和迫害,逼迫他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但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队旗。他将旗帜珍藏在背篼下特制的夹层里随身携带,还叮嘱妻子:“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交给红军。”
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遭到部族武装伏击不幸身亡。
1950年5月,西康省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把“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队旗献给了政府。如今,这面旗帜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月的四川凉山冕宁,阳光普照,惠风和畅,没有一丝寒冬的感觉。从县城出发,向北行35公里,就来到了彝海村。登上羊坪山,一片心形的海子(即湖泊)在面前舒展开来,犹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中,熠熠生辉,波光粼粼,这就是彝海。
1935年5月,在这美丽的彝海之滨,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80多年过去了,美丽的彝海依旧碧波荡漾。“我1986年参加工作就到了这里,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把一生奉献给这个岗位。”彝海结盟纪念馆管理员沙马依姑,是彝海结盟见证人之一沙马尔各之孙,从最早只有他一个管理员,到今天整个遗址景区30多人的管理团队;从最早只有一处遗址,到今天纪念碑、纪念馆相继落成,沙马依姑见证了彝海结盟的故事代代传颂,“我们永远记得,红军来过,我们都是兄弟骨肉。”
从彝海沿着步道往上走,小广场正面便是彝海结盟纪念碑,这座气势宏伟的群雕纪念碑,由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和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寓意彝海结盟时间1935年5月22日。
碑座背面用汉、彝、英三种文字刻写了碑文,结束语写道:“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抬步上前,纪念碑周围是一片草坪,草坪上有3块石头,这便是结盟石,刘伯承、小叶丹等人当年正是坐在这几块石头上谈话的。
这些石头原址原物,历经风雨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守护着80多年前刘伯承与小叶丹“彼此愿永结弟兄,肝胆相照,团结如一,永不反悔”的誓言。
纪念碑正后方便是彝海结盟纪念馆。这座2005年建成的纪念馆,正面为一面向北的红军军旗,旗顶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五星,下半部是大幅紫铜浮雕,描绘了红军与彝族群众经过重重阻碍,在红星照耀下共同踏上革命之路。
讲解员祝文娟告诉记者,纪念馆集中展示了中央红军经过凉山和彝海结盟重大历史事件,陈列有文物200余件,其中国家级一级文物1件,国家级三级文物10多件。自建成以来,访客络绎不绝,仅去年就接待超过14万人次。纪念馆已成为集中了解中央红军经过凉山和彝海结盟这一重大史实的重要场所,也是参观彝海结盟纪念地必到之地。
2016年4月,四川凉山彝海结盟党性教育学校在冕宁县委党校挂牌成立,其“实境课堂”教育就设在这里。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已先后举办“实境课堂”教学培训101期,培训党员干部6290人次,独具冕宁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已逐步形成。
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直到今天。他告诉记者,彝海结盟的精神一直鼓励着自己成长成才,彝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他也经常告诉家人,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以诚待人,行得正坐得端,不能给家族抹黑。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5日 08 版)
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
本报记者 宋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