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张利庄摄
□本报记者任国战本报通讯员刘俊强
1940年8月,我华北军民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日军随后调集重兵疯狂报复,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
为打破敌人的封锁,1941年6月,八路军总部在林县(现林州市)任村设立豫北办事处,1942年5月,冀鲁豫军区在内黄县设立沙区办事处,并在两地之间建立了诸多地下交通网点,形成长达300多里的“红色交通线”,办事处工作人员凭借惊人的智慧和勇气,或传递重要情报,或转运军用、民用物资,或护送重要领导人,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连为一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任村,是林州市北部太行山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庄却远近闻名,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曾在此办公,这里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对敌斗争的桥头堡。
10月26日,记者驱车由林州市区一路向北,沿起伏山路行驶约25公里,向西北一拐便到了任村。
“现在的任村是任村镇政府所在地。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就在村里的一个小巷内。”陪同采访的林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杨玉东,一边引路一边介绍情况。
“当年,任村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北部山区为太行革命根据地,南边不远就是敌占区。1941年6月,为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八路军总部决定在任村设立豫北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叫王百评。”
“成立之初,豫北办事处由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直接领导,后由滕代远领导。办事处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在敌占区开展统战工作,二是打通太行根据地通往冀鲁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三是搜集敌占区情报。”
边听边走,不知不觉,由南向北走进一条青石铺就的狭长胡同,胡同尽头是古老破旧的院门,门楣上方的牌匾上书写“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几个大字。这是个坐东朝西的四合院,庭院约有70平方米,青堂瓦舍,砖石整齐。在此居住的老人叫张江成,今年83岁。老人说,办事处旧址为他家老宅,北院办公,南院开会,当年人来人往,神秘莫测,五六岁的他只依稀记得一些事,多数都是后来才弄清楚的。
杨玉东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豫北办事处的历史。按照八路军总部的要求,办事处承担着一系列重要任务,他们将上级对冀南、冀鲁豫根据地的指示秘密传达各地,指导对敌斗争;收购根据地山货,悄然转卖到城市,换回电池、药品、弹药等急需物资,打破敌人经济封锁;为获取重要情报,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于敌伪头目之间……在极其隐蔽的地下战线,虽不见刀光剑影、战火硝烟,但敌我之间的殊死较量,同样残酷激烈、惊心动魄。
“作为一条重要的‘红色交通线’,豫北办事处东连沙区办事处,西达革命圣地延安,抗战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毛泽东曾在延安接见了王百评,对豫北办事处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杨玉东说。
豫北办事处随着抗战结束而撤销,但办事处交通员护送人员的传奇故事却传诵至今。为护送人员,交通员们乔装打扮,神出鬼没,出生入死,不辱使命。1943年至1945年间,他们先后护送人员1万多人次,其中既有我党的高级干部,也有心向革命的青年学生。
1943年11月,新四军军长陈毅由安徽到延安,在交通员的护送下,通过安阳敌占区,落脚在豫北办事处。渡卫河、过平汉铁路、跨越敌占区……回想起途中的一幕幕,陈毅诗兴大发,挥笔写下《长相思·冀鲁豫道中》一阕:
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
昼趱行,夜趱行,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
沙区的红色印迹 |
——冀鲁豫军区沙区办事处旧址探访 |
本报记者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遂旺本报通讯员张晓霞
地处黄河故道的内黄县,素有“沙区”之称。10月26日,记者在内黄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怀恩的陪同下,前去探访冀鲁豫军区沙区办事处旧址。
沙区办事处位于内黄县井店镇杨河道村。在村东头,张怀恩指着一座粉刷成全白色的二层楼房说:“原来沙区办事处就在这儿办公。老房子上下10间,混砖结构,有多个小格窗,屋内有木制楼梯,房前还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院。2000年春天,主人将老房子拆掉,新盖了这座楼房。”
1941年,随着太行、冀鲁豫、苏北等抗日根据地的相继建立,各根据地的人员往来、物资转运、情报接送、文件报刊的传递等日益频繁。日伪在平汉铁路两侧和我根据地的边沿挖封锁沟,修碉堡,筑高墙。1942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为加强根据地间的往来,在杨河道村设立了沙区办事处。从此,这个办事处成为对敌斗争的军事秘密机关。
谈到选点时,张怀恩介绍:“杨河道村群众基础好,距卫河有七八里,距平汉铁路60多里,便于秘密交通线的畅通。”起初,秘密交通线是从杨河道村出发,经草坡渡口、北五陵、任固、辛村等地,到达林县豫北办事处。随着过往人员的增多,八路军又在淇县设立办事处,开辟了西经汤阴、浚县、淇县,从林县南部进入太行根据地的另一条交通线。
“1942年9月,刘少奇从华中经山东去延安,骑毛驴来到沙区办事处,以山东大学教授的身份由沙区办事处主任王乐亭护送,过卫河冲破敌占区封锁,经豫北办事处顺利抵达太行根据地。”张怀恩说。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沙区办事处随之完成历史使命。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除了承担护送、情报传送等任务,沙区办事处还要将棉花、粮食、食盐等物资运往各根据地。该办事处仅采购子弹就有200多万发,还采购了大量电池、药品,保障了部队的物资供应。
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任国战本报通讯员刘俊强
村口,一条20米宽的柏油马路穿行而过。路两侧,灰白色小楼整齐漂亮;临街门面房里,百十家店铺笑迎八方来客;村委会外的广场上,十多名妇女正挥舞扇子,排练舞蹈。
10月26日,记者来到林州市北部的任村镇任村,只觉道路宽阔、屋舍俨然,一派安乐祥和的气氛。
“228省道从村头穿过,原来由于道路狭窄,路况较差,并没给村里带来多少好处。2008年,5米宽的路面一下子拓宽到20米。交通便利了,货运、商贸生意骤然好了。”村民冯太存在这里开了20多年店,卖服装也卖粮油。几年前,他从村内挪到村口,“客流量大,一年能卖十来万块钱。”
2019年,任村硬化北环路东延、南环路东延共计632米路面,修整村内5米宽的巷道15条。路通了,环境也要美起来。今年任村安装了192盏路灯,照亮群众的“夜生活”;对村委会大院进行升级美化,绿化面积990平方米;修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00多吨污水。
基础设施完善了,老百姓赚钱致富也容易了。目前任村1800多户、6700多口人,其中300多人开店做生意,100多人搞运输,近千人外出干建筑。
村民谷丙丁今年88岁,他所住的院子,曾是八路军开办的德兴商贸货栈旧址。抗战时期,八路军在这里把太行山区的花椒、核桃运出去,换成根据地急需的电池、印刷机、枪支弹药等。
谷丙丁说,那时候,成队的骆驼“叮叮当当”,踏着小路来村里拉货。谁成想,70多年后,这里路宽景美,百姓生活从“羊肠小道”迈入了“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