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名石油工人传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担起“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使命,朝着“建设千万吨级一流油气田”的目标奋勇前进。
本报记者刘一宁本报通讯员杨兴闯
“出生日期:1975年9月7日,政治面貌:国有企业,用工总量:4.6万人,发展战略:立足中原、走出中原、发展中原……”在中原油田即将迎来44岁生日之际,一张电子名片在中原油田干部职工的微信朋友圈里广为转发,引来无数自豪的点赞。
“中原油田是东濮凹陷区内所有油田的总称。”9月3日,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冯继光向记者介绍,东濮凹陷横跨鲁西南和豫东北,这一地带既富有石油又富有天然气。
在冯继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濮阳县户部寨镇。走进中原油田发现井展馆,石油工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20世纪50年代,勘测单位开始长期在东濮凹陷地带开展石油地质调查,并以寻找油气为目的进行钻探。1975年5月,在掌握大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石油化学工业部决定在东濮凹陷有利构造部位部署3口探井。
1975年9月7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一天,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钻探的濮参1井钻至2607.6米时,井口溢出原油,接着发生井喷,泥浆、流沙和大量原油喷射而出,高达20米。
“此次井喷拉开了东濮凹陷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标志着中原油田的诞生。”在中原油田工作多年的林建带领记者来到濮参1井。
这口井,见证着中原油田的历史和荣光。1979年,中原油田正式投入开发建设,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开发建设队伍会集濮阳,投入石油会战。
“中原油田是我国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设的油田。”林建介绍,当时,一批批石油儿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他们坚守初心,立下誓言,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优良传统,在中原大地上建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城。
中原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史册,记载着许多不平凡的瞬间:1988年,中原油田成为全国第四大油气田;2000年,中原油田重组为上市和非上市两个部分;2011年,中原油田跨入中国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40多年来,中原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44亿吨、天然气929.44亿立方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许多油田完成历史使命功成身退时,中原油田并没有停下它前进的脚步。“我们正通过大力推进东濮凹陷、普光气田、内蒙古探区‘三个基地’建设,持续深化改革转型,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多作贡献。”林建说。
如今,数万名石油工人传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担起“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使命,朝着“建设千万吨级一流油气田”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