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文献资料 > 党史百科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⑮丨探访济源杜八联革命根据地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时间:2019-08-21分享:

  黄河岸边“小苏区”

  ——探访济源杜八联革命根据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成利军

  历史上的杜八联位于今济源市坡头镇黄河北岸,由杜年庄、留庄等8个村组成。清末民国时期实行“里长”“保甲”制度,8村联保,因而称为杜八联。1937年,杨伯笙、史向生等在家乡杜八联地区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抗日战争期间,杜八联同沿黄河北岸数十个村庄结成联防,形成了巩固的敌后抗战“小苏区”,同日军作战多达数百次,护送八路军干部200余人安全渡过黄河。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 张海涛 李茜茜 摄

  初秋时节,走进济源市坡头镇泰山村,屹立于山上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在绿树掩映下,庄严肃穆。“忠勇结成杜八联,壮烈创建小苏区”两行大字镌刻于纪念碑上,述说着峥嵘岁月里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8月19日,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新武告诉记者,杜八联由杜年庄、留庄、泰山、马住、蓼坞等8个村组成,由于清末民国时期实行“里长”“保甲”制度,8村联保,杜八联的名字由此而来。

  位于太行南麓和黄河北岸的杜八联,不仅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门户,当地的河清、蓼坞两个黄河古渡口也是北上晋陕、南下中原的交通要塞。

  1937年,杨伯笙、史向生等在家乡杜八联地区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

  “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出过革命战士,这是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泰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法林说。

  抗日战争期间,杜八联同沿黄河北岸数十个村庄结成联防,形成了巩固的敌后抗战“小苏区”,同日军作战多达数百次,护送八路军干部200余人安全渡过黄河。

  杜八联民兵曾经使用的过河工具——葫芦舟

  解放战争中,杜八联民兵同进犯的国民党军作战上百次,使其始终未能占领一寸土地。同时,他们还单独或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坡头寨,炸毁敌机,平息红枪会暴乱,为陈谢(陈赓、谢富治)大军强渡黄河天险开路、护航,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攻不破的“河防堡垒”。

  杜八联民兵自造的土枪

  河清古渡口,曾经是皮徐支队过黄河的重要通道

  这片红色土地也充满了创新精神。杜八联创造的“联防战”,与地雷战、地道战一并列为中国民兵的三大战法。当地群众使用的渡河葫芦,被战士们发扬光大,打造出威震四方的葫芦舟部队。石雷、土枪、榆木炮……杜八联在自己的兵工厂制造出多种实用武器。

  1946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杜八联一面锦旗,上书“河防堡垒,翻身英雄;保家保田,百战百胜。”不仅如此,在当年8月23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太岳版)上,还给予如此评价:“济源的杜八联人民在反内战与保卫胜利果实的自卫战争中,创造了人民武装自卫斗争的英勇范例,堪称豫北人民武装保卫河防的学习榜样。”

  在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内,长矛、土枪、葫芦舟等一件件实物勾画着战争年代的硝烟烽火,闪耀着英雄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天地蕴正气。“济源是愚公故里,愚公移山精神历久弥新。”张新武说,杜八联彰显着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纪念馆讲解员李芬红介绍,自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来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更多了,“许多参观者说,重温这段光辉历史,让初心守得更牢。”

  人民武装的一面旗帜

  “当时,我们100米外5发子弹要射中3个瓶子。”8月19日,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村民李花回忆。

  今年66岁的李花曾是留庄民兵营的一名民兵。20世纪70年代,她和村里其他民兵一起,一手拿锄,一手拿枪,平时是民,战时是兵,队列、射击、游泳、爆破等训练课目样样在行。今年7月,李花作为老民兵代表在“留庄英雄民兵营命名55周年”晚会上表演了节目。

  步入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16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庄严而肃穆。历史在这里凝固,静静地向游客讲述着烽火年代留庄民兵英勇战斗的故事。

  留庄英雄民兵营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兵队伍,也是民兵武装建设的突出代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留庄民兵在党的领导下联防抗敌,先后配合主力部队及单独作战400余次,数次打退日伪军和国民党军进犯,保卫了杜八联革命“小苏区”,有力支援了陈谢(陈赓、谢富治)大军强渡黄河,涌现出薛平华、李传玉等一大批著名的民兵英雄。

  1964年,该民兵营被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命名为“英雄民兵营”,成为全国民兵建设的一面旗帜。

  距离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农家小院,这里是薛平华家庭党史教育展馆。

  薛平华家庭党史教育展馆

  薛平华的三个儿子,搜集、整理了留庄民兵营战斗史资料,在父亲曾经居住的旧居建设了家庭党史教育展馆。

  “为支援陈谢大军渡黄河,父亲带领数十名葫芦队员在关阳渡口率先渡过黄河,炸毁对岸敌堡,为部队顺利渡河开辟了道路,后来被授予‘特等民兵战斗英雄’荣誉。”薛平华的三儿子薛京永对父亲当年的事迹如数家珍。

  新中国成立后,留庄村党支部继承发扬光荣传统,积极响应党中央“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巩固和壮大民兵组织。留庄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发展农业生产中,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和民兵组织的突击作用、带头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年村里为引黄河水上山而修建黄河排灌站的时候,因缺少木材,工期受阻,父亲把自己的棺木都捐了出去。”薛京永说。

  “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能让民兵精神发扬光大。”留庄村党总支书记李东风说,近年来留庄民兵多次临危受命,圆满完成了九里沟大火救援、抗洪救灾等突发救援任务。

   红色小镇的绿色篇章

  初秋时节,济源市坡头镇泰山村南面的杜八联党建主题公园内,绿树成荫,波光粼粼,几条游船排列有序。

  2018年建成的杜八联党建主题公园既是党员学习基地,也是泰山村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项目。

  “我们这里有红色革命故事,有碧水蓝天,还有核桃走廊,个个都是‘聚宝盆’,游客来到这里都会流连忘返。”8月19日,泰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法林告诉记者。

  泰山村的发展是坡头镇转型发展的缩影。位于济源“南大门”的坡头镇,是“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和国家重点工程西霞院水库所在地,南隔黄河与洛阳相望。

  中共济源县委泰山庙办公旧址

  坡头镇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济源南县委旧址……这里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为提高红色旅游的品质,今年坡头镇在泰山村重新修建了河清渡口。该渡口是黄河上著名的渡口,也是当年皮徐(皮定均、徐子荣)支队横渡黄河的遗址,在战争年代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当年忙碌的渡口已不再承担过河的任务,但我们恢复重建了河清渡口,可以让更多游客体验横渡黄河,增加村民收入。”王法林说。

  近年来,坡头镇着力打好“红”“绿”两张牌,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坚持生态强镇,发展休闲农业、康养旅游,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由于地形多为丘陵,坡头镇因地制宜,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发展核桃产业,打造出了万亩优质薄皮核桃基地。随着泰山农业观光园、万佛山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实施,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逐渐建立起来,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眼下,坡头镇康养小镇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占地40余亩的坡头大院美食街将于今年11月开门迎客,依山傍水的清涧水韵已渐成形……

  昔日的革命“小苏区”,如今因浓墨重彩描绘红色+绿色旅游新篇章,走上了致富道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