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首府树丰碑 红城新县谱新篇
——探访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暨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李子耀 通讯员 聂建武
▲位于新县首府路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成了网红打卡地。刘宏冰 摄
豫南大别山中,山水红城新县境内,一条山路,弯弯绕绕,一头连着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所在地——新集镇,一头连着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旧址所在地——陈店乡。
“这里就是当年的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8月10日,指着陈店乡戴岗村大朱家村民组中一幢青砖黑瓦的三间老宅,79岁的老党员朱国禄说。
1927年11月13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麻起义爆发,打响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之成立的鄂东军后撤至木兰山,1928年1月,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于当年4月重返起义老区,当年6月2日,清水塘会议召开,决定立足柴山保地区,实行边界武装割据。
经过一段艰苦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工作,党和第七军在柴山保站稳了脚跟。1928年7月,尹家嘴会议召开。遵照中央指示,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同时研究部署柴山保根据地的建设和群众工作。1929年春,武装割据区域迅速扩大,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逐渐形成。当年8月,光山县农民代表大会在柴山保大朱家召开,选举产生了光山县苏维埃政府,鄂豫边区豫南境内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
商城起义、六霍起义相继爆发后,1930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鄂豫皖边特委,并决定将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统编为红一军。当年6月,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柴山保王湾举行,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工农民主政府。至此,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实现了统一,标志着鄂豫皖苏区的正式形成。
“柴山保旧属光山县弦南区。1933年10月,国民政府设经扶县,柴山保由光山划入。1947年12月30日,改‘经扶县’为‘新县’,新中国成立后,柴山保改为陈店公社,即现在的陈店乡。”陈店乡党政办主任廖然介绍。
“如今的陈店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廖然自豪地说,去年全乡实现整体脱贫,还在全县年度脱贫攻坚考核中被评为优秀乡镇。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老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全乡已发展茶园上万亩,“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乡村公路通村达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
追寻先烈的足迹,一一走过河南湾、清水塘等这些彪炳史册的小村庄,遥想当年峥嵘岁月,仿佛看见人头攒动,红旗招展,梭镖闪亮。如今,放眼望去,处处青山葱郁,幢幢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点缀其间。
1931年春,根据党中央指派,沈泽民等到达鄂豫皖苏区,于当年5月12日在新集召开会议,宣布中央决定,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当年7月1日,选举成立了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政府各种机构相应建立,行使各种职权。
如今,新县新集镇首府路上坐落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整个建筑结构紧凑,宽敞明亮,吸引了不少游人。
新县利用曾经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境内红色资源众多的优势,坚持“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推动“红绿融合”发展,形成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等为主的红色经典景区,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教育。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的英烈广场上,英烈墙上镌刻着万名英烈的姓名,地面上象征着鄂豫皖苏区当时建立的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26盏地灯闪闪发光,广场正中的熊熊火炬映红了红城新县。
“试枪树”上长精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接连几天降雨,大别山中的树木更显青翠。8月10日,记者穿过人声鼎沸的新县陈店乡主街道,绕过清浅小河边的大片稻田,翻过几座绿意盎然的茶山,十余株参天古树掩映下的,便是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旧址——陈店乡高湾村佛尔寺了。
几位能工巧匠正在木结构的屋顶上忙碌着。包括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旧址在内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一期)修缮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当中。
“在柴山保地区,红军不仅设立有兵工厂,还办有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以及党务干部学校和宣传印刷机构。”陈店乡党政办主任廖然自豪地说,“在这里,革命工匠用简陋的工具,不仅能造出大刀、长矛,还能自制枪械和弹药呢。”
“兵工厂由当年分散在柴山保、郭家河和陡山河的几个修械所搬到这里合并而成,最初只有60多人。后来一度发展到300多人,还曾下辖4个分厂。”廖然接着说,“因为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兵工厂也被迫先后迁到七里坪熊家嘴、柴山保王湾等地坚持生产,直到后来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
“因为条件限制,当年这里没有靶场,更没有检验车间,军工战士便用造好的枪械对着这棵银杏树瞄准射击,检验枪械的准头、弹药的威力。”把我们带到佛尔寺右前方的一棵古银杏树下,高湾村村委会主任卢从记指着树干上依然清晰可见的一个个弹痕,感慨地说,“我们都叫它‘试枪树’,你看,长得多茂盛。”
这棵古银杏树已有数百年树龄,树身上虽弹痕累累,但大树依然枝繁叶茂。
“在当地群众心里,‘试枪树’就是红军精神的化身,刀砍不倒、枪击不亡,历经千难万险,依然茁壮成长,万古长青。”仰头看着高大的树冠,卢从记一脸崇敬之情。
是啊,老区人民坚持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不正是对红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吗?离开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旧址,登上一座茶山,极目四望,群山连绵,绿林如海,一幅壮丽的老区乡村振兴画卷,赫然展现在眼前。
把红色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到过新县的人,都会对英雄山上“红旗飘飘”的巨型雕塑过目不忘。红旗指引处,就是全国闻名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英雄山、凤凰山牵手相拥,小潢河、金水河依偎缠绵,绿树掩映,碧水环绕,让这座坐落在山水红城新县东南的红檐橙瓦仿古式现代建筑,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由省委、省政府投资兴建,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8月10日,馆长汪蔚向记者介绍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全馆占地面积76亩,建筑面积9169平方米,整个馆区由英雄广场、英雄山雕塑园、主展馆、将帅馆四部分组成。
2001年6月,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6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7年1月,评定升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被确定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在汪蔚的引领下,记者首先来到主展馆。
“尊敬的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欢迎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主展馆。”稚嫩的童声传来,一位戴着“小小讲解员”标牌的小学生,和博物馆正式讲解员一起迎了上来,并熟练地开始了讲解。
“她叫夏晔,是新县宏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今年10岁。”汪蔚像是夸着自家孩子一样一脸骄傲,“今年暑假,博物馆又培养了26个‘小小讲解员’。别看他们年龄小,上万字的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故事,烂熟于心。”
“1928年深秋,党代表吴焕先和30名赤卫队员被敌围困,一天一夜没吃一点东西。有战士发现一小块红薯地,有人提议挖点红薯充饥。吴焕先却教育队员要遵守党的纪律,不能随便挖老百姓的红薯,并带头采集野菜野果充饥。3天过去了,敌人仍不撤围,妄想把他们困死在山上。野菜野果吃完了,战士们饿得难以支持。吴焕先研究敌我情况后决定突围。晚上,他下令每个战士刨两个红薯,以补充体力好突围。刨完红薯后,他用一块白布包了5块银元,还在布上写道,‘亲爱的老乡,我们是工农革命军,因为要和国民党打仗,吃了您的红薯,特付银洋五元,请收’,然后把布包埋在一棵红薯秧下面。后来红薯地的主人发现了这个布包,工农革命军红薯地里埋银元的故事,从此传遍了附近的村庄。”
小夏晔声情并茂的讲解,声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要爱护老百姓的一草一木……”
从主展馆,到将帅馆,再到英雄广场、英雄山雕塑园,小小讲解员夏晔、徐铭蔚、管阳、吕品萱等依次登场。
新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宗明告诉记者,每到假期,在全县各大红色景区,小小讲解员精彩讲解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把红色种子悄悄种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