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龙区孟轲乡李家楼村,村民李捷三家的西厢房曾是邓小平同志的居住地。邓小平同志在李家楼村居住期间,组织召开了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大会,总结了全区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斗争工作,部署了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增产支前等工作。邓小平同志只在这里居住了一个多月时间,却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谨遵民俗、严于治军、乐于待民的作风至今被传为佳话。
“我住西屋就行了”
1945年春,邓小平同志率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刘锡五、宣传部部长李大章等一大批领导及夫人卓琳等共计30多人,来到了李家楼村。当时,邓小平同志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
邓小平走进李家小院时,戴顶旧军帽,披件破大衣,穿双土布鞋,很像一位普通的士兵。但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刚毅有力的面容使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不是“兵”,是“帅”。
主人李捷三热情地招呼:“官长,请往上房住!”
“谢谢!”邓小平笑盈盈地说:“上房,是老百姓住父母、敬长辈的地方。我住西屋就行了。”
西屋,是两间低矮的草房,两扇旧式木板门,门楣低得出入碰头。一扇宽不盈尺的条棂木窗,窗纸上面都是窟窿。草房是大通间,明间空空荡荡,暗间靠北墙放张木板床。床头临窗搁一张斑驳粗糙的两斗抽屉桌。桌旁摆了几条破旧木凳,这就是邓小平办公、休息的全部用具。就在这座简陋的草房里,他天不亮就起床,有时接连几个晚上都不休息,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人民军队爱人民”
一天傍晚,夕阳染红了半边天,李家楼村也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衣。紧张工作了一天的邓小平,走出房门,到村边树林里散步,迎面两位担水的老农气喘吁吁地走过来。
“怪呀!”邓小平有点诧异,关切地问:“后街没有水井吗?你们怎么跑这么远去前街挑水?”“水井倒是有,就是井里的水……”一个老农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是笑了笑,打了个手势,挑起水走了。
邓小平觉得事发有因,忙派人到群众中了解情况。经过调查,发现事情是这样的:村后街路南距李捷三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眼水井,在三面靠墙的旮旯里,由于年久失修,井口残缺不全。有些战士误认为是茅坑,就在里面大小便。老百姓看见了,觉得是自己的子弟兵,也不好意思提意见,就悄悄地到前街挑水吃。
邓小平知道原委后,立即召开干部战士大会,组织大家重新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厉批评了犯错误的同志。并一再告诫:“我们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子弟兵,决不允许破坏军民关系!为了挽回影响,我们要给群众淘井!”会后,大家找桶的找桶,借绳的借绳,一齐动手淘井。不到半晌工夫,井里的脏水全提了出来,很快井底就冒出了新水。邓小平高兴地喝了几口。村里的老百姓看到这情景,很受感动地说:“邓书记治军严明,真心实意对咱老百姓,真是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邓书记帮俺写团旗”
阳春的一天,骄阳融融,惠风徐徐,鸟儿争鸣,花儿吐芳,李家楼这个百余人口的偏僻小村充满了勃勃生机。儿童团长李金祥领着七八个十来岁的孩子,拿着一块大红布,兴高采烈地说:“走!找邓书记写团旗去!”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嬉戏着跑向邓小平的住处。
在大门口,警卫员小田拦住了他们:“邓书记正在工作,不能打扰啊!”
“打扰?书记早就约我们来找他玩呢!”
“玩?去别处玩,别在这里捣乱。”
门外的争吵声传到了院内,邓小平健步走出房门,一看是儿童团,忙给警卫员打了个手势。对孩子们和蔼地说:“请进,小客人!”
立刻,邓小平的小房间就热闹起来。李金祥说:“邓书记,邓书记,请你帮我们写面团旗吧。”“对,对,写面团旗”,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地附和着。
邓小平爽快地说:“好,服从命令!”立刻拿起笔,不过好像又有所思。他转身给大章说:“老李呀,你的字写得比我好,你写好了!”
大章没有推辞,接过笔写出了“儿童团”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从此,这面团旗成了李家楼儿童团革命的号角,革命道路上每前进一步,他们念念不忘的一句话就是:“邓书记帮俺写团旗!”
“卓姨给我白馍头”
“娘!娘!”房主人李捷三的小女儿旭霞,一手举着一个大白馍头,一蹦三跳地跑进屋来,“卓姨给我白馍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房主人李捷三夫妇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四岁了,叫旭霞。意思是希望女儿似旭日,像朝霞,染红天空,光照大地。夫妇俩十分疼爱旭霞,家境越是贫寒,生活越是窘迫,做父母的越想省下几口好吃的给孩子。春节过后,家里的囤底光了,面缸净了。地窖里的几篮子红薯成了宝贝,夫妇俩谁也舍不得吃一块,都给旭霞留着。
这天,旭霞肚子饿了,捷三媳妇才从地窖里拿出几块红薯。春天的红薯贵似肉,尤其是放到了春天,更是水灵鲜艳,味道滋甜。拿着红薯,这对心地善良的夫妇有了心事:自从邓小平住到家里,待旭霞跟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不断给孩子吃的,可咱拿啥回敬呢?想了想,他们拣了几块上好的红薯,洗净,擦干,叫旭霞用个小筐子端着给卓琳同志送去。
卓琳一看房东送来了红薯,又喜欢,又为难,不要吧?辜负了房东的心意。收下吧?共产党的干部咋能占群众的便宜!
正在为难之际,邓小平来了,他一看这情形,爽朗地说:“好办!好办!礼尚往来嘛!”卓琳一听,忙用生活津贴买了两个白馍头,送给了旭霞。于是,就出现了故事开头的一幕。
听华龙区党史地方史研究中心的同志介绍说,如今的李家楼村约有1100多人,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目前,该村已被当地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会有更大的改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