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是河南电视台节目的主体,主要是宣传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中共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制定的各项具体措施,为观众提供河南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领域、各方面发展的信息。河南电视台建台初期,开办了《河南新闻》节目,1969年10月播出河南电视台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新闻片《郑纺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奋勇前进》。由于经验不足,洗印手段落后,到年底仅生产了4部新闻片。
1972年8月,河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新闻片《襄城县烤烟丰收》被输出国外。这是河南电视台第一部出国的新闻片。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陪同下到洛阳参观访问,河南电视台派出了采访小组,并播出了电视纪录片《特鲁多总理到洛阳参观访问》。这是河南电视台第一次摄制的外事新闻片。
1974年,河南电视台在“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报道过一些错误节目,在观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1977年1月,现场直播河南省煤炭战线“深揭猛批‘四人帮’(指“江青反革命集团”),掀起工业学大庆新高潮”广播电视大会实况。首次播出广播电视大会。
这个时期的报道内容主要是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
1978年以后,电视新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断提高宣传质量,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了河南在改革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先进典型,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中,连发7篇评论和文章,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另外,还从反映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反对不正之风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良好效果。不少新闻在全国获奖。如《老干部武旋声王华冰夫妇捐款4万元办教育》、《七旬老人孙玉泰拾30万元巨款全部交公》、《郑州市八名妇女收购废品18年》、《王应太等在染色体高分辨研究中取得新成果》、《扶贫会上轿车多》、《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等。
1979年10月,河南电视台向中央电视台传送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电视台节目联播》而制作的节目。
1980年5月,由刘澜涛率领的中共中央代表团来河南迎接刘少奇的骨灰。河南电视台派记者采访。当晚播出新闻片《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在郑举行》,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瞬间。
1981年1月,河南电视台开办了口播新闻。同年4~5月,美国堪萨斯州友好代表团来河南访问,播出新闻片《美国堪萨斯州和中国河南省结为友好省》,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此节目的录像带送给美国堪萨斯州代表团。
1982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河南电视台拍摄的新闻片《当代愚公-—杨皂》。
从1984年起,在电视中增加了社会新闻的比重,用以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如《硝滩居民区饱受污水和停电之苦》新闻播出后,引起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重视,使这一地区两年没解决的问题半个月便得到了解决。还有《河南省广大棉农卖棉难》、《郑州市市容卫生脏、乱、差》、《郑州市雪后路滑人难行》等新闻报道后,都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比较及时的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二、专题节目
专题节目开始称社会主义教育节目(简称社教节目)。河南电视台建台到1977年9月共播出节目265个,但未开办社教节目专栏。
1977年9月20日,河南电视台推出第一个专栏《卫生知识》,播出了《细菌性痢疾的防治》。同年10月开辟了《专题报道》专栏;11月开辟了《科学知识》专栏。1979年4月开办了《文化生活》专栏。
1980年后,先后推出的专栏有反映河南风光和建设成就的《中州风貌》;配合中共中心工作的《专题报道》;生活知识《生活之友》;少年儿童节目《小红花》;文化生活《芳草地》;卫生知识《健康顾问》等。
1982年4月,河南电视台同中央电视台联合报道体育比赛节目,向全国直播了全国甲级排球联赛决赛实况。1979~1983年,共播出各类专栏节目250个。
1984年10月,播出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摄制的12集电视专题片《飞腾吧,河南》,这是河南电视台摄制的第一部大型专题系列片。从1985年开始,有4个专题栏目固定播出。1986年10月实现了全部专题栏目播出固定化,有《专题报道》、《中州风貌》、《服务窗口》、《体育博览》、《金色少年》、《幼儿天地》、《军营内外》、《钟与鼓》、《春世界》、《人口家庭社会》等。这些专栏大部分设有节目主持人。此外,为了配合中共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还开辟临时性专栏。为配合新时期中共党员教育,开辟了《共产党员风采》专栏,播出一年;配合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希望之路》专栏,播出22期。
电视专题栏目内容简介如下:
《中州风貌》两周1期,每次15~20分钟,主要反映河南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介绍名胜古迹,风物民情,丰富的物产和精湛的工艺等。使人们了解中州,热爱中州,为改变中州面貌做出贡献。
《我为中州添光彩》每两周1期,每次15分钟,设有主持人,主要宣传河南省各条战线在“四化”建设中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模范事迹,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激发人们学先进,争做先进。1985年栏目撤销,宣传内容并入《专题报道》栏目。
《生活之友》为不定期播出的综合性的生活知识园地。介绍群众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卫生知识、文化知识、体育锻炼、家庭教育等内容。
《专题报道》主要是配合中共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及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报道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采取系列报道形式,集中突出地宣传了几个大的选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成就的系列片《飞腾吧,河南》(12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近代史系列片《先驱路》(5集);配合“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系列片《中州巾帼》(8集);反映河南赴前线慰问团活动连续报道《老山前线见闻》(5集);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巩县崛起的启示》(5集)等。
《服务窗口》为知识性、服务性的综合栏目,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介绍群众所关心的知识和信息,如医疗卫生、科技生活、生产科普、伦理道德、文化学习、教养子女等方面的知识。
《体育博览》主要介绍国内外特别是河南省体育比赛的精彩片断和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剪辑,并介绍一些体育趣闻、体育知识和赛场评论。
《少儿天地》除播出少儿文艺外,还着重介绍有关少儿学习、生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他们活动的情况、要求和建议。
《军营内外》主要报道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预备役建设,军民共建,武警部队建设,培养军地两用人材,以及复员退伍军人和军烈属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活动情况。
还有《电视戏剧》、《下周屏幕介绍》、《荧屏之歌》、《文艺天地》、《银屏拾零》、《神州大地》等专题节目。
河南电视台为做好对台胞、侨胞的服务工作,认真地介绍河南,让台胞、侨胞了解河南。仅1987年,就先后录制了《古今唐三彩》、《悠悠河洛情》、《魔术之乡》、《洛阳古墓博物馆》、《中岳古刹少林寺》、《石头世界》、《中州揽胜》、《黄河之子》、《一片赤心摹甲骨》、《宋城掠影》和《峻极峰抒怀》等10多部专题片。
还有一些专题节目被选送出国。如风光片《古都洛阳》、纪录片《农家乐》和介绍王永民创造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的《攀登汉字电脑高峰》等。
三、文艺节目
1969年河南电视台建台初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节目只是播放几个样板戏,另外,也办有少量的综合文艺节目。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战线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河南电视台按照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戏三并举的原则,首先坚持大力鼓励创作现代戏,热情扶植上演现代戏,录制了大量的风格多样,具有一定深度的现代戏。多侧面地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有反映农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富裕之路的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豆腐李招亲》、《岗九醒酒》;有反映勇于改革的青年农民形象的豫剧《玛丽娜一世》、《巧女难嫁》、《倔公公偏遇犟媳妇》;有反映高尚道德情操的曲剧《双美赞》、《无名草》;有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的豫剧《小二黑结婚》、《山猫嘴说媒》;有宣传计划生育的豫剧《朝阳沟外传》、《春暖花开》;有反映教育失足青年的豫剧《母与子》等。电视台还录制大量有教育意义的传统优秀剧目,并录了河南戏剧界著名演员的主要保留剧目,其中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的豫剧《五世请缨》、《梨花归唐》、《破洪州》、《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挂帅》和曲剧《寇准背靴》;有伸张正义的豫剧《包青天》、《下陈州》、《唐知县审诰命》、《血溅乌纱》、《徐九经升官记》;有歌颂高尚道德情操的豫剧《大祭桩》、曲剧《荆钗记》;有追求婚姻自由的豫剧《拷红》、《抬花轿》、曲剧《风雪配》;有塑造历史人物诸葛亮形象的越调《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舌战群儒》、《诸葛亮出山》等。
1980年开始录制戏曲电视剧,每年1部,1981年开始录制国庆、春节大型综合文艺晚会。1981年以后还制作了《河南地方戏曲集锦》,分批介绍河南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和名家的精彩唱段。
至1985年底,共录制各类戏剧246出,其中豫剧141出,占57%。戏曲节目中现代题材占14。到1985年,中央电视台已采用河南电视台制作的文艺节目近50个。曲剧《寇准背靴》、豫剧《大祭桩》获优秀戏曲节目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展播节目制作鼓励奖甲级。1985年在《首届中国戏曲电视剧“鹰象”评奖会》上,电视戏曲艺术片《状元与乞丐》获进取奖。
1987年底,新增和保留的文艺节目栏目有:《中州舞台》、《戏曲集锦》、《文艺天地》和《戏曲唱段选播》。
四、电视剧
1979年,河南电视台文艺部开始从事电视剧的制作。同年10月生产出第一部电视剧《约会》。1980年下半年成立电视剧部,编剧、导演、美工、化妆、灯光等专业人员逐步得到充实,配备了3套便携式摄录设备,单本电视剧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
1980年河南电视台改编著名作家李 的优秀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部分章节,录制电视剧《唢呐情话》。这部电视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该剧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二等奖。1982年,该剧在泰国上演,受到好评。
1981年根据同名小改编的电视剧《重返柳河湾》。描写一位对党忠诚、胸襟宽阔、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快嘴大脚妮,不计宿怨,与整过她但认识了错误的干部老汪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尚品质。使观众在欣赏之余,受到深刻的教育。
1982年河南电视台制作了电视剧《周总理的一天》。这部电视剧通过几个生动的小故事,反映敬爱的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优良作风。获1982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一等奖。1982年在朝鲜和香港等地上演,引起很大反响。
1984年制作的电视剧《赶驴记》,获本年度全国电视剧展播二等奖。1984~1985年,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包公》(1~8集),描写了包公清廉爱民、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感人形象。此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获1985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和首届中南地区优秀电视连续剧“金帆奖”二等奖。
1986年,电视剧《唢呐情话》和《赶驴记》的姊妹篇《冤家》问世。作者怀着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谱写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歌,形象地揭示了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精神重负。至1987年底,生产单本剧36部,电视小品18部,电视连续剧7部(30集)。
五、服务节目
河南电视台的电视服务节目开办较晚,栏目不多,主要有《电视广告》、《天气预报》、《荧屏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