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月,地区决定自筹资金修建漯(河)南(阳)窄轨铁路。11月,成立筹建指挥部,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张成国任指挥长。次年2月7日,为加强领导,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漯南地方铁路修建工程指挥部,统一指挥全线施工。4月1日全线动工,采取勘测、设计、施工、进料同步展开的办法,以人民战争的方式进行建设,并动员南阳、许昌两地区数十万人参加施工。10月30日全线通车。通车后与漯舞铁路相接。线路总长147公里,境内长90.3公里,其中正线81公里、站线9.31公里,通讯线路长185公里,使用轨枕266073根。全线完成土石方383.3万立方米,征地2310亩,建立车站17座,桥梁201座,实际投资1522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2.34万元。1970年1月4日,河南省南阳地区漯南铁路局成立,取代工程指挥部,统一管理境内外线路,原漯舞铁路局撤销改设办事处。1975年8月5日零时,线路遭暴雨冲击,毁坏28.5公里,全线中断运行。经抢修后,9月17日10时10分南阳至方城恢复通车,29日8时55分,漯河至舞阳线路放行。
焦枝铁路通车后,漯南铁路逐渐失去作用,加之旧县至舞阳间线路水毁严重,1976年2月7日,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对漯南铁路分别进行管理,其中旧县以西96.04公里线路划归南阳。1979年,漯南铁路局撤消,南阳地区地方铁路局成立,管辖旧县至南阳间线路,有车站14座。旧县至保安13.4公里无运输业务,为非运营线路,1982年拆除。此后,营运里程仅南阳至保安83.96公里。
一、设施
(一)线路
轨距762毫米。钢轨型号为14至43kg/米,正线使用18kg/米,站线使用15至18kg/米。线路纵向坡度4‰,平面曲线最小半径400米,最小坡长200米。到发线有效长度300米。线路允许速度30至40公里/小时。初期设计单项通过能力200吨。路基宽3.8米,其中普通地段路基面顶宽1.6米,高6厘米,剖面呈梯形;岩石、砾石、碎石、粗砂地段顶宽为水平,路肩高12厘米;粘土、沙土、沙质地段路基边坡1:1至1:1.5,填方路基边坡1:1;黄土路基边坡1:1.5至1:1.25,填方路基边坡1:1.5;岩石路基边坡1:1.05至1:1.5。
(二)车站
漯南铁路通车后,境内设独树、招抚岗、方城、清河、赵河、博望、英山、白河、槐树湾、七里园、南阳11座车站。南阳、方城为中心站(其中南阳为始发站),建有站房、售票处、候车室,有站线、到发线各2条,4股道,并有货场、货棚、仓库为之配套;其余各站为给水站,设简易水塔和水鹤供机车上水,有股道28条,站台面积1400平方米。1985年,七里园车站改为乘降所。
(三)桥梁
漯南铁路桥梁均为永久性结构,载重按机车轴重6.5吨、桥涵孔径按50~100年一遇洪水设计。全线有大型桥梁4座,中型28座,小型169座。
白河桥 位于南阳县境内黄山,1969年4月1日至11月30日兴建。桥长417.94米,桥高7米,宽2.7米,20根桩,25孔,单孔跨径16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π梁。
赵河桥 位于方城县赵河,1969年6月1日至9月30日兴建。桥长158.9米。桥高8.5米,宽2.7米,16根桩,15孔,单孔跨径10.56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π梁。
贾河桥 位于方城县独树乡境内,1969年3月20日至8月28日兴建。桥长152米,桥高7.5米,宽7.2米,15根桩,14孔,单孔跨径10.56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π梁。
(四)通讯信号系统
通讯线路采用原洛(阳)宜(昌)准轨铁路剩余线杆和1对4.0米/米铁线。1969年10月,架设第二对,次年8月,架设第三对。线杆一位空,二、三位为行车调度和中继线(后改为养路线),四位为站间闭塞线。调度总机采用63型各站养路总机。
车站均使用臂板式进站信号机(非连锁型)。区间采用电气闭塞法,行车凭证为路签,有路签机46台,路签发电机24台。1975年8月水毁后,通讯信号系统全部中断。1977年分管后,通讯系统恢复正常运行,信号机未予启用。
二、运输
(一)客运
1970年2月16日,正式开办客运业务。漯河至南阳为下行,南阳至漯河为上行,车次分别为301/302次,客货混编,其中客车6节,货车4节,内燃机车牵引。3月,车次改为101/102次,货车增至9节,牵引改为蒸汽机车。当年,旅客发送量303406人次,周转量10419664人公里。1971年,南阳至方城增开106/107次混合列车,1973年12月31日延伸至独树车站。1975年,线路水毁修复后,又延伸至旧县。1977年分管后,运输量时降时升。1979年1月17日,运营里程缩短至保安,车次为101/102次。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每年春节期间,南阳至方城增加临时车次。1985年,客运量34万人次,周转量810万人公里。
(二)货运
1970年1月1日,开始办理货运业务,当天由漯河至南阳开行2对货车。3月3日起拉运焦枝铁路建设物资。15日,正式按运行图运行,投运货列6对,使用机车11台,其中正线7台、漯河至舞阳短途2台。货运实行计划安排,以面向农村、厂矿,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农业生产为宗旨,通过漯河车站换装线分流与集运京广铁路物资。当年,完成货运量38万吨。1971年10月1日,开办联运业务,承办中转由京广线运往漯南铁路沿线各地和沿线各地经京广线外运的100吨以下的各类物资。同时,增加南阳至方城间车次,扩大零担业务,运输一度繁荣。平均月运量3万吨,最高为5万吨。焦枝铁路通车后,南阳地区的物资分流与集运点开始由漯河转移至南阳,货物多改由焦枝铁路运输,运量逐渐下降。1972年以后,运能一直大于运量,收入逐减,并出现亏损。1976年,焦枝铁路开办零担运输后,运量下降更甚,年仅5万吨左右。次年7月,地区交通局组织地区运输公司车队由平顶山向旧县输送煤炭,然后经铁路运往南阳,以扩大运输量,弥补亏损,1978年3月20日结束。1983年,南阳地区地方铁路局与方城县经济委员会共同开办联运业务,以增加效益,1985年年货运量8万吨,周转量427.3万吨公里,营运收入65万元。